2025年7月10日,客語綴韻尋跡實踐團隊深入探訪了陸川地區,本次實踐聚焦客家話中家庭記憶傳承這一獨特視角,旨在通過傾聽、記錄與分析,探尋客家方言在維系家族情感、承載集體記憶與塑造文化認同中的核心作用,為方言保護與文化傳承提供生動注腳。
客家話,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是客家民系最重要的文化標識和情感紐帶。在現代化與普通話普及浪潮下,客家話的日常使用面臨挑戰,尤其在年輕一代中呈現弱化趨勢。然而,在家庭這個最私密、最溫暖的空間里,客家話依然承載著無可替代的情感重量與記憶寶藏。
調研團成員們走進數十戶典型的客家人家庭,以深度訪談、口述史采集、參與式觀察等形式,聆聽不同代際家庭成員講述他們與客家話相關的故事。老人們用純正的鄉音,娓娓道出童年趣事、祖輩教誨、遷徙歷史、家族規訓,這些故事常常夾雜著只有自家人才能心領神會的俚語、諺語和歌謠。中年父母則分享了如何在普通話環境中堅持與孩子用客家話交流的堅持與不易,以及方言在表達細膩親情時的獨特優勢,如客家話中長輩對于晚輩的稱呼中通常帶“阿”。年輕一代則表達了對方言的復雜情感——既有因不流利產生的疏離感,也有對祖輩故事的好奇與對“根”的追尋。

圖1為客語綴韻尋跡實踐團隊采訪玉林客家青年人
許多受訪者表示,最深沉的情感往往用最地道的客家話表達才最貼切、最自然、最有“味道”。特定的方言詞匯和語調本身已成為家庭情感密碼的一部分。客家話中“阿婆、雞嫲”都是比較獨特的稱呼,還用“公”、“哥”稱呼“伯公”“叔哥”來稱呼長輩或者熟人。
在異鄉聽到一句鄉音,常能迅速拉近彼此距離,產生“自家人”的親切感。家庭內部的客家話交流,無形中強化了成員作為“客家人”的身份認同,成為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調研也揭示了客家話在家庭傳承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年輕一代因學習、工作環境主要使用普通話,對方言掌握程度下降,主動使用意愿減弱;部分家庭出于對孩子未來發展的考慮,有意識地在家庭中減少方言使用;方言詞匯在描述現代生活時存在一定滯后性等。年輕一代,許多人對于一些物品的稱呼有了明顯的變化,如“筷子子”說成“筷子”,“石頭頭”說成“石頭”。

圖2為客語綴韻尋跡實踐團隊采訪玉林客家中年人
此次“客家話中的家庭記憶”社會實踐調研,不僅是一次對語言現象的探索,更是一次對文化根脈的深情回望。它提醒我們,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洪流中,那些回蕩在家庭餐桌旁、縈繞在祖孫耳語間的鄉音,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個體與族群的堅韌紐帶,值得全社會用心聆聽、用力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