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院史根脈,開啟育新篇章
夏日的寧大校園,暑氣漸升。2025年7月2日,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以聲傳史”暑期實踐小分隊的腳步未曾停歇。這一次,他們專程拜訪了王存寬老師,期待通過面對面的訪談,聆聽親歷者的講述,捕捉那些塑造學院歷史的光陰故事。
八年的海島執教經歷,為王存寬老師扎根教育奠定了深厚根基。調入寧波大學后,他先后擔任教師教育系主任、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陽明學院副院長及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等職務,最終回歸教師教育學院,成為專業教師與研究生導師,捧著一顆“心”投身于教育事業。
據王老師介紹,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的發展歷程,深刻烙印著學校融合與師范教育探索的足跡。其源頭可追溯至1998年,彼時寧波大學與寧波師范學院的融合步入實質性階段,為整合原寧波師范學院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公共課師資力量,寧波大學師范學院正式成立,最初在校園西區一座被稱為“小白宮”的兩層小樓內起步。
進入2000年,兩校融合深化,面對師范專業在綜合性大學中的定位課題,學校創新性地提出了“3+1”培養模式,實踐中逐步演化為類似“2.5+1.5”結構,即學生前段在各專業學院學習學科知識,有志于從教的學生后段則進入師范學院集中接受教師專業訓練。學院空間也由物理樓拓展至龍賽理科樓。
2003年是模式實踐落地的關鍵年。“3+1”模式迎來首批學生,為此學院專門設立了教師教育系,由王老師擔任首任系主任,負責為大文大理(涵蓋數理化生史地政等)的師范生提供教育專業培養。
學院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出現在2005年。原寧波師范學校的初等教育力量與寧波大學師范學院實現整合。這次融合意義深遠:它不僅將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兩個重要的本科專業方向納入麾下,極大地豐富了學院的培養體系,注入了更貼近基礎教育的實踐基因,同時也促使“3+1”模式的重心轉向中學師資培養。
隨著學院功能的不斷擴展——既要承擔全校師范生公共教育類課程(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學科教學論等),又要辦好日益壯大的小教、學前專業——“師范學院”這一名稱已難以承載其全面使命。于是在2008年,學院正式更名為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當眾多原中專、專科師范學校升格為本科,教師們面臨著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王老師見證了許多同行奮力提升學歷、鉆研學術,在挑戰中實現專業蛻變。這背后,是無數教育工作者對職業信念的執著堅守。從“師范學院”到“教師教育學院”的更名潮,不僅是一個名稱的變化。王老師指出,這更精準地體現了綜合性大學中這類學院的核心使命:承擔公共教育職能,聚焦教師培養與專業發展,如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一樣,名稱與職責高度契合。
面對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王老師飽含期待:他強調,情懷是根基,遠非簡單的喜歡,而是深沉的熱愛與奉獻,它驅動教師全身心投入學生與教學。理想是航標,讓教師不被評優職稱等功利所擾,堅定“做好教師”的信念。 在情懷與理想指引下,踏實從職業做起,通過精進鉆研,將其轉化為不可替代的專業,最終升華為值得畢生追求的事業。像扎根農村的校長、以校為家的特級教師那樣,心無旁騖地耕耘,榮譽與成就自然會水到渠成。教育是“百年樹人”的慢功夫,急功近利要不得。要懷抱真摯情懷,堅守崇高理想,一步一個腳印,把教育這份職業錘煉成專業,最終熔鑄為奮斗一生的光輝命業。
三十年光陰流轉。模式在變,學院在變。不變的是講臺前的凝望。是知識傳遞的微光。 樹影婆娑。 搖動的,是教育不滅的回響。根,深扎沃土。葉,永遠向著光的方向生長。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