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中央財經大學“蜀韻融光實踐團”深入四川省廣漢市高坪鎮,以“青銅照稻田,文旅繪鄉夢”為號,踏上了探尋古蜀文明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之路。這支跨學科團隊,手握文化傳承的密鑰,走進油菜花海深處的李堰村、稻蝦共生的科技農場,探索“農業+文化+旅游”三產業的融合之道——他們用腳步丈量田野,用鏡頭記錄蛻變,更以青年智慧為沉寂千年的古蜀基因注入現代產業新生的澎湃動能。
一、稻蝦共養繪新景,三星輝映促振興
當產業智慧遇見文化底蘊,尋常村落亦能綻放獨特光芒。稻蝦共養的生態循環、青銅紋樣與田園風光的交織,正悄然繪就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
為了解農旅發展現狀,蜀韻融光團隊首先前往高坪鎮白里社區,通過與村委工作人員深度訪談、游覽白里社區旅游風光、參觀稻蝦共養科技館,觸摸鄉村振興脈搏。白里社區轄20組7000余人,近年深挖資源,聚力稻蝦綜合種養核心產業,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百萬,河湖生態煥然一新。
2018年,白里社區引入稻蝦共養項目,2021年轉為自主管理,打造出以農業為支撐、農耕文化為底蘊的“稻蝦樂園”。文旅融合亦是亮點紛呈:特色“稻蝦節”游客云集,釣蝦品鮮趣味盎然;“白滿川”民宿拓展留客空間;生態改善吸引螢火蟲、黑天鵝棲息,成攝影愛好者的樂園。

圖為實踐成員參觀稻蝦科技館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文化的深度融入。社區巧妙將三星堆青銅文明與農耕元素結合,設計出可愛幽默的吉祥物“雒禾禾”——古蜀面具為廓,手執金黃作物,生動演繹著稻浪與青銅紋路的邂逅、蝦影與漁獵文明的對話,為三產融合注入了深厚底蘊與無限可能。

圖為稻蝦樂園吉祥物“雒禾禾”
二、人居煥彩新顏展,金色花海盼重開
“春看花,夏吃蝦,秋摘果。”如同冬藏為了春生,此刻的探索與蓄力,正為這片土地未來的綻放積蓄能量。實踐的第二站,團隊將腳步延伸至高坪鎮水磨村與李堰村,通過面對面的訪談,探尋鄉村資源稟賦與發展的適配路徑。
在水磨村,基層工作者肖先生向我們介紹了村莊的基本情況:水磨村目前有常住人口4000余人,地處北京大道沿線,交通便利。農業上,形成了“水稻+蔬菜+經濟作物”的輪作模式,多種植水稻、小麥等傳統農作物,村內還有家庭農場種植櫻桃、葡萄,開放采摘體驗;在旅游業方面,鎮上的知名餐館“水磨苑”頗具人氣,其主打本地直供的新鮮食材,成為游客體驗鄉村風味的首選去處。
后疫情時代,成都、德陽游客常循小紅書等平臺信息自駕房車而來,但“村里住宿條件有限,留客不易”成為現實掣肘。談及稻蝦共養,他略帶遺憾:“2018年我們外出學習了稻蝦共養,滿懷希望回來實踐,可惜地表下幾十公分就是沙夾石,土層太薄,達不到養蝦要求,只能擱置。”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水磨村調研
實地調研的第三站我們來到了李堰村村民委員會,與村委會文員陳女士進行了訪談。這里農業的節奏獨特而清晰——“十月種油菜,次年三月賞花海,五、六月收獲一片金黃;緊接著種下水稻,九月稻浪飄香。”旅游業的記憶則與“菜花節”緊密相連。陳女士回憶:“2016年我們最早辦起菜花節,疫情之前花田有專人設計圖案,開幕式辦得也很隆重,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
然而,疫情之后的復蘇之路略顯艱難,“政府撥款減少,花田設計簡化了,活動也縮減了,游客量下滑,在同類活動中漸漸落后,我們盼著它能重現昔日風采。”
三、青銅輝映三產路,中華文脈促振興
為探尋古蜀文明如何賦能鄉村振興,蜀韻融光團隊前往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在青銅光影中解碼文化基因,思考如何將其創造性轉化為高坪鎮發展的澎湃動能。
步入三星堆博物館,這座矗立于鴨子河畔的文化殿堂,我們觸摸著三千年前的文明印記。青銅大立人像,高冠華服,環握中空,肅穆莊嚴,仿佛古蜀神權與王權的化身;青銅縱目面具,柱眼凸出,雙耳外展,造型奇詭,散發著神秘威懾,訴說著祖先崇拜;青銅神樹,高達近四米,神鳥棲枝,龍身蜿蜒,工藝繁復,承載著古蜀人對太陽與神樹的無限向往。這些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國之瑰寶,正是解讀古蜀文明的密碼,也是高坪鎮產業發展的“文化根脈”。
“三產融合的關鍵,是讓文化成為串聯農業、旅游業的紐帶。”團隊成員感慨道。原來,高坪鎮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三星堆的基因:李堰村三月盛放的油菜花田,巧妙設計成巨幅青銅紋樣,讓游客在金色浪潮中感受古蜀的浪漫想象;白里社區的“稻蝦樂園”,魚蝦稻共生共榮的生態智慧,恰是古蜀“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動延續;水磨村農家灶臺飄出的縷縷炊煙,也暗含著復原古蜀風味的探索巧思。這些鮮活的實踐深刻印證:三星堆文明絕非塵封的展品,而是融入血脈、驅動發展的精神源泉。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三星堆博物館園區內合影
沉睡的基因已然蘇醒
古老的智慧正破土而出
化作驅動田野新生的不竭動力
這,便是文化賦能最生動的注腳——
它讓歷史不再是塵封的記憶
而是照亮前路、塑造未來的璀璨光芒
在廣袤鄉野間
共同譜寫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