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約5000多年前,相傳神農嘗百草,在辨明藥性的同時,也開啟了“花香療疾”的華夏文明傳承。春秋戰國時期,香開始有了最早的文字記載,屈原在《離騷》中就留下諸多關于香的歌詠,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隋唐時期國力強盛,交通便捷,西域香料大量涌入,香文化走向鼎盛,無論是宮廷貴族還是尋常百姓,香都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懷著對這門古老技藝的好奇與向往,我們來到了懷化五溪非遺園三樓的制香工坊。剛踏入工坊,一股古樸而淡雅的香氣便縈繞身旁,瞬間將我帶入一個寧靜悠遠的世界。工坊里,制香工具整齊擺放,各類香料有序陳列,有的香料呈粉末狀,細膩綿密;有的是塊狀,質地堅實;還有的是植物的根莖葉,散發著天然的清新氣息。

古法制香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總是忙碌奔波,很少有時間停下腳步,靜下心來感受生活的美好。而制香的過程,正是強調專注與耐心,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全神貫注,不能有絲毫馬虎,這使我體會到古人在制香時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這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少的。

香文化貫穿了中國歷史的長河,承載著無數先人的智慧與情感,它與宗教、禮儀、養生等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制香,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了一場對話,感受到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對品質生活的向往。如今,在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努力下,在像五溪非遺園這樣的平臺推動下,古老的制香技藝重新煥發生機。這不僅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和體驗制香,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