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鄉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傳遞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愛,近日,南京師范大學“燦爛余暉“成員前往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馬場村,開展了以 “關愛鄉村空巢老人,傾聽鄉野歲月心聲” 為主題的走訪實踐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團隊成員與當地空巢老人李奶奶進行了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了鄉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點滴與情感世界。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前往城市打拼,鄉村空巢老人的數量也隨之不斷增加。他們獨自留守在熟悉的鄉村,面臨著生活照料、情感慰藉等多方面的問題。此次 走訪活動,正是希望通過近距離接觸鄉村空巢老人,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為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貢獻一份力量,同時也讓團隊成員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

李圩村坐落在蘇北平原上,村子里大多是像李奶奶家一樣的老舊磚瓦房,路邊的老槐樹在風中搖曳,散發著淡淡的槐花香,整個村莊透露著寧靜而古樸的氣息。當實踐團隊成員踏進李圩村時,泥土的腥氣混著槐花香撲面而來,瞬間讓人感受到了鄉村特有的淳樸與自然。
團隊成員來到李奶奶家時,她正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剝毛豆,陽光透過老槐樹的枝葉灑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幅寧靜的鄉村畫面。李奶奶今年 78 歲,老伴早已去世,女兒在蘇州定居,外孫女也隨女兒在那里生活,她獨自一人在村里生活。看到團隊成員的到來,李奶奶顯得十分熱情,連忙起身招呼大家進屋坐。
在與李奶奶的交流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她每天的生活十分規律。凌晨四點半,李奶奶會被雞叫喚醒,先是給豬圈里的兩頭老母豬添食,然后到屋后的菜園摘些青菜,六點半準時坐在堂屋的小板凳上,等著村廣播播放天氣預報。“聽著廣播里的聲音,就像有人陪著我說話一樣。” 李奶奶指著廣播旁的舊座鐘說道,鐘擺滴答作響,在空曠的屋子里顯得格外清晰。

李奶奶與女兒一家的聯系主要依靠一部貼滿膠帶的智能機,這是女兒前年換下來寄給她的。“妮兒教了我三天,我才學會按這個綠圈圈(視頻通話鍵)。” 李奶奶用微微顫抖的手指著手機屏幕,屏幕上還留存著蘇州孫女的照片,笑得十分燦爛。團隊成員還得知,有一次李奶奶感冒咳嗽得厲害,但在與女兒視頻時,她卻故意站在院子里,說自己正在曬太陽,掛了電話后,才捂著胸口咳了半宿。“不想讓妮兒擔心,她在城里打拼也不容易。” 李奶奶樸實的話語中滿是對女兒的疼愛。
收快遞是李奶奶生活中的一件難事。女兒從蘇州寄來的降壓藥,每次都要麻煩村支書去鎮里代收。“上個月有個快遞被雨水泡了,藥盒都爛了。” 李奶奶從抽屜里翻出用塑料袋仔細包著的藥板,上面的字跡已經有些模糊。從村子到鎮上的路坑坑洼洼,騎三輪車要顛簸一個小時,李奶奶說她上次去鎮上還是清明節給老伴上墳的時候。
屋后的兩畝多地種著小麥和玉米,是李奶奶生活的重要依托。女兒曾提議請人代種,但被她拒絕了。“地是咱莊稼人的根,荒了心就空了。” 七月的日頭正烈,李奶奶跪在田埂上薅草的身影,在團隊成員眼中像一株倔強的向日葵。她輕描淡寫地說起去年收麥時中暑暈倒在田埂上的經歷,仿佛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多虧了路過的放羊老漢把我背回來。” 墻角堆著二十多個裝滿花生殼的編織袋,李奶奶說冬天把花生殼碾碎了拌飼料,能省點錢。這份勤儉與不愿給女兒添負擔的倔強,讓團隊成員深受觸動。
在李奶奶看來,生活中的一些日常聲響是對抗孤獨的重要力量。舊座鐘的滴答聲、村廣播的天氣預報、豬圈里老母豬的哼唧,這些聲音構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對女兒一家的思念,則被她悄悄藏進了生活的細節里。腌菜壇子里的醬香、要寄給外孫女的毛豆,都承載著她濃濃的親情。
走訪活動接近尾聲時,李奶奶緊緊握著團隊成員的手,眼眶有些濕潤:“謝謝你們這些孩子,大老遠來關心我。” 團隊成員還留下了聯系方式,告訴李奶奶有任何困難都可以聯系他們。

離開李圩村時,夕陽西下,把李奶奶的影子拉得很長。此次走訪實踐活動,實踐團隊的成員們真切感受到了鄉村空巢老人的堅韌與樂觀,也深刻認識到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諸多困境。
團隊負責人表示,通過這次走訪,大家更加明確了關注鄉村空巢老人的重要性。未來,團隊將持續開展此類實踐活動,不僅為鄉村空巢老人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更注重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慰藉。同時,也希望通過這次活動的宣傳,呼吁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鄉村空巢老人群體,共同為他們營造一個溫暖、幸福的生活環境,讓這些在鄉野間堅守的老人感受到更多來自社會的關愛與溫暖。(通訊員:張子然,成思,劉洛文,劉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