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6 日,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永福縣開啟 “校媒企” 協同實踐的關鍵一環 —— 從田間調研走向直播助銷一線,通過搭建銷售渠道、簽訂合作協議、開展技能培訓,將前一日梳理的產業痛點轉化為具體解決方案,讓 “從田間到直播間” 的雙創路徑落地生根。
清晨 8 時,龍山村村委會的小院格外熱鬧。實踐團隊聯合當地融媒體中心、桂林某電商企業搭建的臨時直播間已布置完畢:背景板上印著 “永福羅漢果・清甜助農路” 的醒目字樣,桌上整齊擺放著新鮮羅漢果、羅漢果干果和深加工的羅漢果粉,主播臺旁還特意設置了 “種植故事角”,擺放著同學們前一日拍攝的田間照片。“今天不僅要賣貨,更要讓網友知道每一顆羅漢果背后的故事。” 負責直播策劃的團隊成員小張一邊調試設備,一邊向大家強調。
9 時整,直播正式開啟。當地融媒體中心的主播小李與實踐團隊成員小林搭檔主持,村合作社負責人周大叔和村民唐阿姨則作為 “特邀嘉賓” 走進直播間。“家人們看過來,這是我們永福縣的地理標志產品 —— 羅漢果,每一顆都來自海拔 600 米的生態種植基地,大家現在看到的畫面,就是我們昨天在田間實拍的景象。” 小林手持手機,向網友展示前一日拍攝的種植視頻,周大叔則在鏡頭前現場演示如何沖泡羅漢果:“用 80 度的熱水沖泡,泡出來的水清甜回甘,夏天喝特別解渴!”
直播間里,網友互動熱情高漲。“大叔,新鮮羅漢果怎么保存?”“果粉有沒有添加劑?” 面對網友的提問,唐阿姨結合自己的種植經驗一一解答:“新鮮果子收到后放冰箱冷藏,能保存半個月;果粉是產業園區加工的,配料表只有羅漢果,老人小孩都能喝。” 實踐團隊成員則在評論區實時回復訂單信息,還穿插介紹永福羅漢果的種植歷史和藥用價值。開播 1 小時,直播間在線人數突破 5000 人,新鮮羅漢果銷量達 300 多斤,羅漢果粉售出 120 罐。當看到訂單提示不斷彈出時,唐阿姨激動地說:“以前想都不敢想,坐在家里就能把果子賣到全國各地!”
上午 11 時,直播助銷進入高潮,實踐團隊牽頭組織的 “校媒企村” 四方合作簽約儀式在直播間同步舉行。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永福縣龍江鄉簽訂 “實踐育人基地” 協議,將長期派駐學生團隊參與產業調研;當地融媒體中心與村合作社達成 “品牌宣傳合作”,計劃每月拍攝 1 期羅漢果種植短視頻;電商企業則與合作社簽訂 “包銷協議”,承諾今年采收季以高于市場價 10% 的價格收購合格果實。“這不是一次性的助銷,而是長期的資源對接。” 指導老師在簽約儀式上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高校出智力、媒體做宣傳、企業拓渠道’的模式,讓永福羅漢果形成可持續的產業鏈。”
午后,實踐團隊沒有停下腳步,轉而在村委會開展 “鄉村電商技能培訓”。電商企業的運營經理小鄭為 20 多位種植戶講解短視頻拍攝技巧:“大家用手機拍種植過程時,可以聚焦果子的生長細節,比如從開花到結果的變化,這樣的視頻更有感染力。” 實踐團隊成員則結合馬克思主義 “群眾路線” 理論,向種植戶強調:“現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學會用新媒體宣傳,才能讓更多人知道咱們的好產品。” 培訓現場,種植戶們紛紛拿出手機跟著練習,村民黃大哥還特意讓同學教他如何開通微信視頻號:“以后我也要拍視頻,讓在外打工的兒子看看家里的羅漢果產業!”
圖為團隊參觀培訓現場
傍晚 6 時,實踐團隊與村合作社、企業代表召開總結會。數據顯示,當日直播累計銷售額達 2.3 萬元,簽訂意向訂單 1200 多斤;“實踐育人基地” 的落地,還將為永福羅漢果產業提供長期的智力支持。周大叔拿著簽訂的合作協議,激動地說:“以前我們種果子靠經驗,現在有了高校、媒體和企業的幫忙,心里更有底了!”
夜幕降臨,實踐團隊的大巴車再次駛離龍山村,與昨日不同的是,這次車后座裝滿了種植戶們贈送的羅漢果,更承載著鄉村振興的希望。“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從理論分析到實踐落地,這兩天的經歷讓我深刻理解了‘校媒企’協同的意義。” 團隊成員小林在實踐日志中寫道,“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未來我們還要繼續探索,讓更多高校資源、媒體資源、企業資源下沉鄉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這場從田間到直播間的實踐,不僅為永福羅漢果打開了新的銷售渠道,更構建起 “高校賦能、媒體造勢、企業搭臺、村民受益” 的雙創生態 —— 這既是廣西師大馬院學子用理論指導實踐的生動體現,也是 “校媒企” 多維資源協同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圖為團隊大合影
(通訊員:唐田馨 王芷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