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鄭州輕工業大學“‘食’代黨員”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奔赴福建、新疆、江蘇、山東等地的紅色教育基地,開展以“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這一次,他們不僅是參觀者,更是記錄者、思考者——將一個個歷史現場與自己的思想成長緊密相連。
虎門銷煙的背后:林則徐的“初心”對話
在福建福州林則徐紀念館內,一封泛黃的家書引起了實踐團成員的注意。那是林則徐寫給家人的信,字里行間幾乎沒有家常瑣事,而是關切國運民生的諄諄囑托。“我突然明白,林則徐不僅是歷史課本上的民族英雄,他更是一個時刻把國家放在心上的普通人。”實踐團成員在調研日志中寫道。通過現場講解與實物觀摩,隊員們不只記住了虎門銷煙的壯舉,更感受到“茍利國家生死以”的信念如何穿越百年,依舊能擊中今天的青年。
圖為福建福州實踐隊員在林則徐紀念館參觀學習的圖片。陳思琪供圖
邊疆記憶: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的民族團結故事
在烏魯木齊的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實踐團成員與館長進行了一場長達一個小時的對話。館長講起抗戰時期,一位年僅17歲的維吾爾族青年,騎著駱駝穿越荒原送信的故事。那封信件,后來直接影響了邊疆部隊的物資調配。“以前學黨史時只記得宏大的敘事,這次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人,具體的選擇。”隊員說。她在日記中寫下:“民族團結不是口號,而是一次次互相托付生命的行動。”
圖為新疆烏魯木齊實踐隊員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進行學習的留影。溫靜雅供圖
淮海戰役中的“群眾力量”
在江蘇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全景畫館的燈光漸亮,戰火聲、馬蹄聲、吶喊聲同時響起,隊員們仿佛置身戰場。講解員特意停下腳步,指向展廳里一雙破舊的草鞋——它屬于一位支前的農婦,每天往返十幾公里為前線送糧。實踐團成員用半天時間查閱了她的口述史資料,并在館外探訪了支前群眾紀念碑。“淮海戰役的勝利不僅是將軍們的謀略,也是千千萬萬無名者的付出。”隊員感慨。
圖為江蘇徐州實踐隊員在淮海戰役紀念館參觀學習。史功成供圖
鄒長中心縣委舊址的“根據地密碼”
山東濱州的鄒長中心縣委舊址里,保存著一面褪色的黨旗。講解員說,這面旗曾被一位交通員藏在農家炕下,歷經多次搜捕仍然安然無恙。隊員們通過電子沙盤模擬縣委在敵后開展工作的路線——密布的交通線和秘密據點像一張生命網絡,將群眾、部隊、組織緊緊連在一起。“看似普通的院落,卻是抗戰時期魯中地區的‘中樞神經’。”實踐團成員在調研筆記中這樣描述。
圖為山東濱州實踐隊員在鄒長中心縣委成立舊址參觀紅色文獻。孫心怡供圖
“此次實踐活動中,隊員們不僅記錄下歷史,更不斷追問這些歷史與當下的關系。所有成員都是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他們在結束調研時一致表示,這趟實踐不僅讓自己對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有了更鮮活的認識,也讓‘黨性修養’從書本概念變成了可感可觸的力量!”隊長郭彤彤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通訊員任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