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報8月23日電(通訊員 汪柏含)在城市的交通脈絡中,盲道是視障群體“觸摸”世界、安全出行的重要依托。為深入了解云南文山盲道建設與使用現(xiàn)狀,近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青探無礙,道暖同行”實踐團隊奔赴文山,穿梭于城市街巷,開展盲道探測行動,試圖勾勒視障群體“行走之路”的真實輪廓,探尋城市“無障礙”建設的痛點與希望。 實踐團隊首站來到文山市區(qū)街道,還未深入探查,盲道被侵占的亂象便撲面而來。在某商業(yè)街路段,5家門店像是約好一般,將商品、雜物堂而皇之地擺上盲道。一家售賣日用百貨的店鋪前,塑料盆、拖鞋堆積成小山,直接覆蓋了半幅盲道;隔壁水果店的筐筐,里三層外三層,把盲道擠到只剩狹窄縫隙。“這些店主為了多擺點貨、多招徠些顧客,完全不顧盲道是視障群體的‘生命線’。”通訊員盧丹皺著眉說,團隊成員用卷尺測量,發(fā)現(xiàn)被占用的盲道長度累計超20米,“視障者要是走到這兒,盲杖觸碰到的全是雜亂物品,根本沒法辨明方向。” 車輛停放對盲道的“侵襲”同樣嚴重。12輛共享單車隨意“躺”在盲道上,車把、車輪交錯,把黃色指引帶攪成“迷宮”;2輛私家車則“小心翼翼”占壓盲道邊緣,車身與盲道磚的縫隙,不足10厘米。實踐團隊成員盧丹嘗試模擬視障者行走,手持盲杖剛踏上盲道,就被共享單車攔住去路。“正常情況下,盲道能給視障者清晰的行進指引,可這些車輛一占道,指引就全亂了,視障者很容易在這兒迷路,甚至摔倒。” 她無奈地說,車輛無序停放,讓盲道的功能性大打折扣。 臨時堆積物更是給盲道“添堵”。早市結束后,殘留的3處菜葉堆還“賴”在盲道上,腐爛的菜葉散發(fā)著異味,與盲道磚黏連在一起;2堆裝修廢料直接覆蓋盲道,尖銳的木板、水泥塊,成為威脅視障者安全的“隱形陷阱”。“這些臨時堆積的雜物,不僅破壞盲道的連貫性,還存在極大安全隱患。視障者觸覺感知弱,很可能被這些東西絆倒、劃傷。” 盧丹蹲下身,撥開菜葉,露出下方破損的盲道磚,“而且雜物長期堆積,也會加速盲道設施的損壞。” 團隊將目光投向縣人民醫(yī)院周邊,這里的盲道狀況,關乎著患者及家屬的出行安全,卻同樣問題頻出。在醫(yī)院東西兩側外圍街道,含主入口至公交站臺沿線,車輛占用盲道成常態(tài)。出租車、網約車為了方便接送患者,直接把車停在盲道上,短短一段路,就有超5輛車違規(guī)停放。“醫(yī)院是人員密集場所,視障患者本身行動不便,來就醫(yī)時還要面對被占用的盲道,無疑是雪上加霜。” 盧丹說道,團隊發(fā)現(xiàn),因車輛長期碾壓,該區(qū)域約22米盲道存在地磚松動、破損問題,有些地磚甚至整塊脫落,形成坑洼。 除了車輛侵占,醫(yī)院周邊盲道還遭遇“施工后遺癥”。2處盲道上,水泥殘留痕跡清晰可見,像是干涸的“傷疤”。“這可能是施工后未清理徹底導致的,水泥硬塊附著在盲道磚上,會改變盲道的觸感,視障者行走時,盲杖反饋的信息就會出錯。” 盧丹用手摸了摸水泥殘留,質地堅硬,“這種細節(jié)上的疏忽,反映出施工單位對無障礙設施的漠視,也讓盲道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而在城市另一處,廣場對面街道因綠化密集、非機動車停車點無規(guī)劃,陷入占道困境。茂密的綠植枝葉延伸至盲道,有的甚至直接覆蓋盲道磚,把盲道變成“林間小徑”;非機動車停車點缺失,導致大量電動車、自行車擠占盲道,形成“車滿為患”的局面。“綠化本是為了美化城市環(huán)境,可過度生長侵入盲道,就成了障礙;非機動車沒地方停,就‘鳩占鵲巢’,這些問題疊加,讓盲道徹底失去作用。”盧丹感慨,城市規(guī)劃與管理的漏洞,在這些細節(jié)里暴露無遺。 隨著探測深入,實踐團隊發(fā)現(xiàn),文山盲道問題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從規(guī)劃層面看,部分區(qū)域在設計時,未充分考慮無障礙設施與商業(yè)經營、車輛停放、綠化布局的沖突。比如商業(yè)街,早期規(guī)劃忽略了盲道與店鋪經營空間的協(xié)調,導致后期商戶為了經營,隨意侵占盲道;非機動車停車點規(guī)劃缺失,讓車輛“被迫”擠占盲道。 維護管理的滯后,也讓盲道問題愈演愈烈。市政部門對盲道的日常巡查、維護缺乏常態(tài)化機制,像早市殘留雜物、施工后水泥殘留等問題,沒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清理;盲道磚破損后,維修不及時,小問題拖成大隱患。“盲道維護看似是小事,卻需要持續(xù)投入人力、精力,可目前的管理模式,很難做到‘隨壞隨修’。” 陳悅分析道。 更關鍵的是,公眾對盲道功能的認知不足。在探測中,團隊與占道商戶、違規(guī)停車車主交流,發(fā)現(xiàn)很多人知道盲道是為視障者設置的,卻覺得“偶爾占一下沒關系”。一家占道店鋪的老板坦言:“我也不想占,可店里東西沒地方擺,想著盲道平時也沒人走,就臨時用用。” 這種“僥幸心理”,折射出社會對無障礙設施保護意識的淡薄,讓盲道屢屢成為“犧牲品”。 這場持續(xù)數(shù)日的探測行動,是一次對城市“無障礙”環(huán)境的全面體檢。從商業(yè)街的亂象,到醫(yī)院周邊的隱患,再到綠化區(qū)的困境,每一處盲道問題,都在呼吁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公眾意識的提升。正如團隊成員在實踐日志中寫道:“我們探測的不僅是盲道的破損與侵占,更是在叩問城市對特殊群體的關懷。愿文山的盲道,能早日真正成為視障者的‘光明通道’,讓‘無礙前行’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觸手可及的現(xiàn)實。”

圖為2025年7月26日七都廣場(含商場區(qū)域及周邊幼兒園區(qū)域)商場對面街道綠化密集,非機動車停車點無規(guī)劃,導致非機動車占道情況較為嚴重。 大學生網報通訊員盧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