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腳下的盲道:大同市無障礙設施現狀觀察
中國青年網上海8月18日電(通訊員 臧一博)2025年8月1日至8月10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青探無礙”的幾位成員,在大同市周邊小區、公園及主次干道、商圈和古城周邊,開展了為期10天的盲道現狀實地調研。此次實踐源于對歷史文化名城無障礙設施建設的關注,旨在通過細致記錄與走訪,呈現盲道在古城保護與現代生活中的實際狀態。 8月1日清晨,實踐隊從大同古城南城墻出發。青灰色的古城墻下,新鋪設的盲道如一條黃色絲帶蜿蜒向前,磚塊上的凸起紋路清晰規整。但走到華嚴街路口時,隊員高思奇發現,盲道在一處仿古地磚前突然“斷了線”——兩種路面材質的銜接處沒有過渡,高度差近4厘米。“古城改造時可能更注重外觀統一,忽略了盲道的連續性。”他蹲下身用手觸摸時,一位晨練的老人湊過來說:“這磚鋪了不到半年,好看是好看,就是盲人走這兒準得摔跤。” 古城內的四牌樓商圈是問題集中區。沿街商鋪將廣告牌、折疊椅直接擺放在盲道上,一家賣黃米涼糕的小攤甚至把三輪車停在盲道中央,攤主李大姐忙著招呼客人:“就中午人多的時候擺一會兒,平時沒人走這道兒。”隊員們用卷尺測量,發現此處盲道被占用長度超過20米,僅剩不足30厘米的空隙。隊員高思奇試著閉眼用盲杖探索,剛邁出兩步就撞到了三輪車的車輪。 向城外延伸的魏都大道是大同的主干道,盲道鋪設規范,但“隱形障礙”不少。公交站臺的候客區恰好壓在盲道上,等車的人群自然形成屏障;路邊的共享單車停放區雖劃了白線,卻有近半數單車“越界”,將盲道變成了“停車場”。8月3日下午,隊員們在這里遇到了拄著盲杖的王志明師傅,他正站在公交站臺旁猶豫不前。“站臺擋著道,我得等沒人的時候才能順著盲杖摸過去。”王師傅說,他每周要去三醫院復診,這段1公里的路往往要走20多分鐘。 圖為在建商場附近,共享電動車占道情況,畫面呈現該路段盲道實景。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高思奇 攝 實踐隊在調研中發現,井蓋占用盲道的情況在老城區尤為突出。在四牌樓周邊的五條街巷里,隊員們共統計到32處井蓋與盲道重疊的現象,其中28處是圓形污水井或雨水井,4處是方形的電纜井。這些井蓋中,有11處與周邊盲道磚存在明顯高度差,最高的達到1厘米,用手觸摸能清晰感覺到臺階式的凸起。在某學校附近的一段盲道抽樣段破損率達到6%,井蓋與盲道的“沖突”愈發明顯。在一家老字號面館門前,方形的污水井蓋斜著嵌在盲道上,井蓋的一條邊與盲道的行進方向呈45度角,凸起的盲道磚被井蓋截斷后,又在另一側錯開10厘米繼續延伸,像一條被硬生生掰彎的線。隊員李娜蹲下身測量,發現井蓋覆蓋了約三分之二的盲道寬度,剩余的空間僅容一只腳側身通過。 圖為某學校附近盲道,因設施(井蓋等)占道及破損。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高思奇 攝 在與大同市市政管理處工作人員的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老城區的地下管網復雜,井蓋位置多為歷史形成,而盲道是后期增設的,“有時候實在繞不開,只能讓井蓋‘騎’在盲道上”。但工作人員也承認,新城區的盲道規劃更合理,井蓋與盲道的重疊率明顯低于老城區,“新建道路會提前預留盲道位置,讓管線和無障礙設施錯開”。 實踐中也有讓人欣慰的發現。新榮區的文瀛湖公園周邊,盲道不僅避開了所有井蓋和樹坑,還在轉彎處設置了觸感更明顯的圓點磚;路口的紅綠燈裝有同步語音提示,“現在是綠燈,請注意通行”的提示聲清晰響亮。在這里鍛煉的視力障礙者劉阿姨告訴隊員:“這幾年新修的路就是不一樣,我一個人也敢來公園散步了。” 10天里,隊員們走遍了大同的15條主要街道、8個商圈和12個居民區,記錄盲道斷點32處、破損41處、被占用56處,拍攝影像資料100余組。他們注意到,古城區域的盲道問題多與“風貌保護”的矛盾有關,而新城區則更多是管理維護的疏漏。 站在大同古城墻下,看著那些被仿古地磚“截斷”的盲道,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的碰撞。這座城市的每一塊磚都承載著千年故事,但對視力障礙者來說,能安全走過的路才是最實在的“歷史”。 記得在四牌樓遇到賣涼糕的李女士,她那句“沒人走這道兒”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后來我才發現,不是沒人走,而是走的人太少被忽略了。一位老人摸著盲杖在公交站臺旁徘徊的樣子,比任何數據都更有沖擊力——一條被占用的盲道,擋住的不只是路,更是他們走向社會的勇氣。 在文瀛湖公園,劉阿姨說“新修的路不一樣”時,眼里的光讓我明白:無障礙設施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它不需要多么華麗,只需要在鋪設時多考慮一分,在管理時多上心一點。就像那些轉彎處的圓點磚,成本不高,卻能給視力障礙者最踏實的指引。 現在每次走過街頭,我總會下意識地尋找盲道。看到被占用的地方,會忍不住提醒一句;發現破損的路面,會拍照記下位置。我知道這改變不了所有問題,但就像大同古城墻的磚,一塊一塊壘起來,才能成其堅固。這次實踐教會我的,不僅是看見盲道上的障礙,更是看見那些被忽略的需求——一座真正溫暖的城市,從來不會讓任何人“迷路”。 城市的文明,從來不是靠宏大的建筑來彰顯,而是藏在這些對少數群體的關懷里。一個小小的井蓋,既能成為阻礙出行的“絆腳石”,也能化作體現溫度的“試金石”——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愿意彎下腰,為那些看不見的人,鋪平腳下的路。
社會實踐推薦
- 相伴暖行 情潤心田
- 山東英才學院商學院“暖心相伴”實踐團于2025年7月21日-2025年8月22日來到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建新社區開展了為期32天的社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