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度挖掘水族文化內涵,傳承與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2025年7月30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團隊奔赴貴州省黔南三都水族自治縣開展了社會實踐。實踐團隊聚焦水族服飾、工藝、節日和語言開展調研,親身感受馬尾繡的精湛技藝、端節的獨特魅力以及水書文字的珍貴與傳承挑戰,見證古老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在水族馬尾繡服裝店,實踐團隊和店主韋老師深入交流。韋老師作為一家水族馬尾繡服裝店經營者,向志愿團隊介紹了服飾的特殊性。傳統的水族服裝一般以各種綠色、藍色和棕色等幾個偏暗的顏色為主,到了近現代,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與現代審美,開始出現粉色和紅色等鮮艷的顏色作為底色的衣服,飾有水族文字、魚紋、蝴蝶紋等,魚紋寓意年年有余,蝴蝶紋象征福運不斷,蝴蝶的諧音是“福”, “吉”、“福”等水族文字刺繡傳遞美好祈愿。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顏色也逐漸變多,不再像以前那樣忌紅、忌黃,常見的顏色也開始出現在大眾眼前。馬尾繡工藝從畫花、馬尾線圍邊到五股線填充,流程精巧,其呈現形式從背帶拓展至帽子、鞋包、首飾,隨時代煥新,成為水族文化“活名片”。繡紙工藝中,蝴蝶圖案借馬尾線、絲線,以特定針法勾勒“福運”,圖案設計依物品場景靈動變化,盡顯水族獨特刺繡工藝智慧。無論是繡紙工藝中對線條方向的考究,還是馬尾繡在現代設計中的多樣化應用,都體現了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的完美結合。這些工藝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同時,水族擁有端節、卯節等特色節日。端節時,水族民眾制作特色菜魚包韭菜招待客人,在馬坡舉辦賽馬活動,彰顯了“馬背上的民族”奮進精神。魚包韭菜不僅是祭祀祖先的供品,更是逢年過節待客的必備佳肴,端節作為水族最隆重節日,蘊含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等意涵。卯節又稱“東方情人節”,屆時青年男女情歌對唱,展現民族浪漫。這些節日依水族傳統時序展開,與陽歷時間不太一樣。此外三都打造“村馬”IP,以賽馬為核心兼容多元文化,拓寬水族文化傳播途徑,這既是水族歷史記憶的鮮活呈現,也在時代浪潮中不斷煥新。

此外,志愿團隊發現水族擁有民族專屬文化 —— 水話與水書。作為日常交流的口語載體,承載著水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特質。例如水話中的“吃飯(jie第三聲 ou第四聲)、喝酒(weng第四聲、hao第一聲)” 等日常用語,發音獨特、韻律暗藏,是水族人民世代相傳的 “文化密碼” 。然而,形似甲骨文的水族文字——“水書”,因會讀寫者寥寥,面臨傳承困境,成為民族文化保護的迫切課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三都青年夜校開設水書課程,吸引眾多年輕人參與,并與水族同胞共同發力,守護這一承載民族信仰和民間美好傳說的文化根基,讓水族文字和語言這一民族精神基因,在傳承中延續水族歷史與文化脈絡,助力這一古老文字重煥生機,讓民族文化綻放持久活力。

此次實踐活動,志愿團隊從節日、工藝、語言等維度,深入觸摸水族文化肌理,見證傳統節日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生命力,同時也感受到了其傳承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團隊認為,在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需要更多人關注少數名族的傳統文化,讓水族文化及各民族文化瑰寶,如黔南山水般永續傳承、熠熠生輝,筑牢“石榴同心”的文化根基。(撰稿:丁力 趙麗蘭 供圖:楊秀丹 羅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