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宜昌陽光明媚,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懷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踏上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征程。團隊成員穿過蔥郁的街道,來到隱藏在民居中的掬水在工作室,探訪有著十余種非遺技藝的屈敏老師,開啟了一段與傳統手工藝的美麗邂逅。

推開工作室的門,仿佛進入了一個充滿詩意的藝術空間。陽光透過窗欞灑在陳列架上,各式手鞠作品在光影交錯中泛著溫暖的光澤。這種"家即是工作室"的獨特布局,營造出溫馨親切的藝術氛圍,讓人瞬間感受到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美妙意境。工作室內陳列著十余項非遺作品,宛如一個小型非遺博物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大小不一、色彩斑斕的手鞠作品。

這些精美的手鞠直徑從幾厘米到二十厘米不等,表面繡著精美的幾何圖案,針腳細密勻稱,色彩搭配典雅和諧,展現出精湛絕倫的手工技藝。團隊成員被這些精美絕倫的手鞠深深吸引,對這些承載著千年文化記憶的手工藝品產生了濃厚的探索興趣。屈敏老師溫文爾雅地向團隊詳細講解了手鞠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讓隊員們對這種古老技藝有了初步的認識。
掬水在工作室雖然面積不大,但處處體現著屈敏老師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和執著。工作臺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制作工具,墻上掛著的手鞠作品展示圖,書架上的相關書籍資料,無不訴說著主人對這項非遺技藝的專注與投入。這種充滿人文氣息的工作環境,讓團隊成員感受到非遺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