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當天,蘇州圖書館人民路館的活動室被精心布置成童話世界:墻上貼著三只小豬蓋房的卡通彩繪,角落的展示架上整齊擺放著《三只小豬》的中英雙語繪本,桌子上散落著稻草、樹枝、磚塊等實物道具。“紅心研墨”志愿團隊的10名大學生志愿者提前兩小時到場調試設備,反復演練流程——他們中有英語專業的學生負責語言引導,有幼教相關專業的學生設計互動環節,分工明確卻又默契配合。面對陸續到場的二十余名兒童和家長,志愿者們主動上前打招呼,用卡通貼紙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很快消除了孩子們的陌生感。

封面解析環節,志愿者李同學舉起繪本封面,用夸張的語氣提問:“小朋友們看,這三只小豬表情不一樣哦!誰能猜猜它們在想什么?”穿紅裙子的小女孩立刻舉手:“穿黑衣服的小豬好像在用力干活!”志愿者順勢用中英雙語介紹作者約瑟夫·雅各布斯,并結合實物展示講解故事背景:“三只小豬用straw(稻草)、stick(樹枝)、brick(磚)蓋房子,還要對付big bad wolf(大灰狼)。大家摸摸看,稻草是不是軟軟的?磚塊是不是硬硬的?”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觸摸道具,嘰嘰喳喳地討論著“哪種材料蓋的房子最結實”,大學生志愿者們在一旁耐心傾聽,適時用簡單英文重復關鍵詞,讓孩子們在玩鬧中自然接觸語言。
原文共讀時,志愿者王同學采用“分段朗讀+動作演繹”的方式:讀到“小豬蓋稻草屋”時,她輕快地拍手;讀到“大灰狼吹房子”時,她壓低聲音做吹氣狀;遇到“straw”“brick”等重點詞,便指向PPT上的動態插圖。“大家跟我讀:‘This is a brick house!’”她帶領孩子們拍手跟讀,還設計了“單詞配對”小游戲——將寫有英文單詞的卡片分發給孩子,讓他們找到對應的實物。戴眼鏡的小男孩拿到“stick”卡片后,迅速跑到樹枝道具旁,興奮地喊道:“老師,我找到啦!”這一幕讓志愿者們深受觸動,意識到“玩中學”遠比機械背誦更有效。
角色扮演環節成為全場焦點。志愿者們拿出提前縫制的小豬頭飾和狼形面具,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角色。起初躲在媽媽身后的小男孩始終不敢舉手,志愿者張同學蹲下來輕聲說:“小白豬Whitey很溫柔,和你一樣可愛,要不要試試?”男孩猶豫片刻后點了點頭。戴上頭飾后,他在志愿者的引導下說出臺詞:“I’m Whitey. My house is made of sticks.”盡管聲音細小,卻贏得了全場掌聲。而扮演大灰狼的男孩則氣勢十足,張開雙臂模仿狼叫,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學生志愿者們在一旁及時用英文提示臺詞,糾正發音,既保證了活動效果,又悄悄完成了語言教學。
游戲拓展環節,“擊鼓傳花”和兒歌學習讓氣氛持續升溫。志愿者播放歡快的音樂,彩色花束在孩子們手中傳遞,音樂驟停時拿到花束的孩子需模仿角色動作或說出一個英文單詞。穿藍色條紋衫的男孩被選中時,臉漲得通紅,志愿者輕聲鼓勵:“試試說‘brick’,就是你剛才摸過的磚塊哦!”男孩小聲說出單詞后,全場響起掌聲,他嘴角露出了靦腆的笑容。活動尾聲,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學唱《Three Little Pigs》主題兒歌,配合“蓋房子”“吹房子”的動作,將“house”“wolf”等詞匯融入肢體記憶,不少孩子邊唱邊跳,完全沉浸在歡樂中。
活動最后,志愿者組織“故事啟示”討論:“從三只小豬的故事里,我們能學到什么?”孩子們的回答樸素卻深刻:“要像小黑豬一樣認真”“不能學小棕豬偷懶”。一位家長感慨道:“孩子平時不愛說英語,今天居然主動用英文說‘brick house is strong’,太驚喜了!”大學生志愿者們也圍坐在一起復盤:有人說“原來安靜的孩子也在默默吸收知識”,有人反思“下次可以多準備些道具”。這場實踐讓他們明白,教育不是單向輸出,而是用耐心與創意點燃孩子的興趣。
此次活動不僅讓兒童在趣味中接觸英語,更讓大學生志愿者深刻理解了“實踐出真知”的意義。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活動設計,讓更多孩子在故事中愛上英語,同時志愿者們也將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用青春力量助力教育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