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別稱錦官城,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古蜀文明發(fā)祥地,這里沉淀著豐富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詩圣杜甫曾描繪成都春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盛夏七月,大連理工大學“璀璨匠心”實踐團的十四名成員踏上這片沃土,開展為期5天的非遺文化探尋之旅。此次活動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深度融合,積極響應黨的二十大關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號召,成果豐碩。
蜀繡:針尖上的千年風華 “芙蓉城上哭蛾眉,錦字書成托雁飛”,蜀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遐邇。實踐團成員們走進雙流區(qū)社區(qū)睦鄰雙創(chuàng)互助中心,拜訪蜀繡傳承人蔣梅老師。蔣梅老師從蜀繡的歷史淵源講起,詳細介紹了蜀繡的針法、配色以及圖案寓意。成員們驚嘆于蜀繡“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的獨特技法,更被那些蘊含著吉祥寓意的作品深深吸引。在蔣梅老師的指導下,成員們嘗試著拿起繡花針,在繡布上勾勒出簡單的圖案。看似簡單的一針一線,卻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和耐心。蔣梅老師還分享了蜀繡在當代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如今蜀繡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服飾,而是走進了現(xiàn)代家居裝飾、文創(chuàng)產品等領域,讓古老的技藝煥發(fā)新的生機。
變臉:川劇絕活,魅力無窮 “變臉如翻掌,瞬息盡傳神”,實踐團成員們來到成華區(qū)川劇變臉長嘴壺茶藝表演培訓芙蓉門,拜訪變臉傳承人劉昌偉老師。劉老師為成員們表演了精彩的變臉絕技,一張張臉譜在他的臉上快速變換,讓大家目不暇接,現(xiàn)場掌聲雷動。隨后,劉老師向成員們介紹了變臉的歷史淵源和表演技巧,他強調變臉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在劉老師的指導下,成員們嘗試學習簡單的變臉動作,雖然難度很大,但大家都熱情高漲,認真練習。通過這次體驗,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川劇變臉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
漆藝:以漆為媒,傳承千年 “髹彼周室,丹漆雕幾”,實踐團成員們來到武侯區(qū)小天蘭四川教育學院職工宿舍B棟6層,拜訪漆藝傳承人宋西平老師。宋老師向成員們展示了漆藝的制作過程,從采漆、制漆到髹涂、打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了匠心。成員們被那些精美的漆藝作品所震撼,無論是漆畫、漆器還是漆雕,都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宋老師還分享了自己對漆藝創(chuàng)新的探索,他將現(xiàn)代設計理念融入傳統(tǒng)漆藝中,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在宋老師的指導下,成員們嘗試進行簡單的漆藝創(chuàng)作,雖然只是初步體驗,但大家都感受到了漆藝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糖畫:甜蜜的非遺傳承 “一勺糖稀傾,萬物皆成形”,實踐團成員們來到唐小杰糖畫(成都優(yōu)悅奧萊廣場店),拜訪糖畫傳承人唐小杰老師。唐老師手持小勺,在大理石板上揮灑自如,不多時,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糖畫蝴蝶便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成員們被這神奇的技藝所折服,紛紛躍躍欲試。唐老師耐心地講解糖畫的制作技巧,從熬糖的火候到勺的傾斜角度,每一個細節(jié)都至關重要。在唐老師的幫助下,成員們嘗試制作簡單的糖畫圖案,雖然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最終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品嘗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甜蜜糖畫,大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唐老師還向大家介紹了糖畫的歷史和現(xiàn)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糖畫逐漸從街頭巷尾走進了商場、景區(qū),成為了一種深受游客喜愛的非遺體驗項目。
結語 “璀璨匠心”成都非遺研究實踐活動已經落下帷幕,實踐團成員們帶著滿滿的收獲和對非遺文化的深刻感悟回到校園。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xiāng)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成員們對非遺文化的傳承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決心。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雖然實踐之旅已經結束,但傳承非遺文化的道路還很長。我們要以此次實踐活動為契機,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關注非遺、傳承非遺,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