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廣普通話,7月3日至7月5日漢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文韻傳情 語通萬家”鄉村振興推普先鋒隊近日赴利川市沙溪鄉石門村和繁榮村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調研與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開展普通話推廣調研活動,進一步了解鄉村居民的普通話水平,為普通話推廣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圖為利川當地黨群服務中心)
早在調研活動開始之前,團隊便針對兩村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群體設計了詳細的調查問卷,以確保能全面、準確捕捉到不同群體的普通話使用現象與學習意愿。7月3日,團隊成員到達利川后,稍作休息便投入到了調研活動中。他們走入村莊的各個角落,無論是田間勞作的伯伯,還是小賣部里忙著收銀的老板娘,又或是圍坐在一起下棋的老大爺,都是他們的調研對象。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觀察,團隊發現年齡差異對普通話學習意愿有顯著影響,年輕群體學習熱情較高,而年長群體則因習慣方言和缺乏學習機會,對普通話學習持保守態度。團隊發現受訪的青壯年勞動力中,多數人認為在實際工作場景中,普通話帶來的直接助力并不明顯。一些年紀較大的受訪者,認為在本地生活和工作,方言就足夠應對,推廣普通話“沒有必要”,他們解釋道,由于長期使用方言,形成了穩固的語言習慣,且缺少合適的學習機會和途徑,更傾向于使用方言交流。
(圖為團隊成員向村民介紹本次調研活動)
不過,團隊也關注到一些積極的現象與建議。在調查問卷開放性回答中,一位受訪者為推普提出了寶貴建議,認為應從基礎拼音入手教學,糾正方言發音問題,如P和H的混淆等。并且,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方言與推廣普通話并不沖突,二者可以和諧共存,這也為后續推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為當地村民填寫調查問卷)
在活動過程中,團隊還特別注重方言與普通話的和諧共存。在鼓勵居民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要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團隊負責人表示表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瑰寶,推廣普通話并不是要取代方言,而是要讓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文化交流。”
7月5日活動接近尾聲,隊員們圍坐在臨時辦公的地方,對調研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形成了初步的調研報告。報告指出,普通話推廣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質,還能夠促進信息交流,拓寬就業渠道。團隊認為,未來應繼續加強普通話培訓,同時注重方言保護,實現語言文化的多元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對調查材料進行討論)
“文韻傳情 語通萬家”鄉村振興推普先鋒隊此次活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普通話推廣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未來,文學院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為推廣普通話、促進鄉村振興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