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筑夢”城鄉教育發展差異調研
“微光筑夢”調研隊:解碼城鄉差異,賦能青春實踐
七月流火,南京審計大學“微光筑夢調研隊”的12名青年學子,奔赴江蘇、上海、遼寧、新疆、貴州等地,以腳步丈量城鄉,用調研探尋教育資源分配與婚戀觀念差異的現實圖景,開啟一場洞察社會、滋養成長的實踐之旅。
一、籌備:打磨調研“工具箱”,奔赴廣袤天地
出發前,團隊經歷兩周“打磨期”。隊員們圍坐研討,從教育資源分配的硬件、師資、課外延伸,到婚戀觀念的城鄉差異、代際變遷,梳理出12個調研維度。設計問卷時,反復斟酌問題表述——“親子溝通頻率”細化為“每日/每周/每月”等選項,“教育投入預期”區分“課外班/興趣培養/硬件支持”,力求精準捕捉差異。分工會上,按區域劃分5個小組,有人專注數據統計,有人擅長案例挖掘,明確“實地記錄+線上驗證”雙軌并行的調研路徑。
二、教育調研:城鄉教育的“拼圖”與“反差”
(一)硬件:教室墻皮與城市展廳的對話
踏入揚州某鄉鎮小學,隊員們看到斑駁的墻皮、老式投影儀,電腦教室僅能進行基礎打字教學,美術課常由語文老師代課;而南京城里的學校,創客空間里3D打印機、編程設備有序擺放,每周開展2 - 3次課外拓展。這種硬件落差,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不是概念,是真實的場景對比。
(二)課外:興趣班與務農時光的分野
上海調研時,隊員跟著陳同學家庭體驗:周末上午奔赴鋼琴課,下午穿梭于編程輔導班,家長熟練地和老師溝通學習進度;而在貴州山區,孩子們放學后幫著喂豬、割草,手機成了課余“伙伴”,問及課外班,搖頭說“沒聽說過”。線上問卷也印證:城市家庭80%為孩子報課外班,農村僅12% ,數字背后,是城鄉孩子不同的成長軌道。
(三)溝通:家長會與田埂對話的溫差
城市里,每周三的家長會座無虛席,家長們拿著筆記本記錄學習規劃;農村田埂上,隊員偶遇務工返鄉的家長,聊起孩子學習,多是“作業寫完沒”的簡單叮囑。揚州鄉鎮的一位家長坦言:“想管但不懂方法,只能靠老師” ,這種教育參與度的差異,讓隊員們深知“教育公平”需補上“家庭支持”的短板。
三、婚戀調研:傳統與現代的觀念“碰撞”
(一)山區:早婚觀念的“堅守”與動搖
深入貴州山區,隊員們走進苗族村寨,聽聞22歲姑娘已育有兩子,長輩認為“早成家、早穩定” ;但和年輕姑娘聊天時,她悄悄說“羨慕城里同學讀書工作的自由” 。傳統與現代的觀念拉扯,在村寨的炊煙里、年輕姑娘的眼神中真實上演。
(二)城市:“立業成家”的理性選擇
上海高校訪談,陳同學笑著說:“先攢夠‘底氣’再成家” ,身邊同學多認同“經濟獨立后談婚論嫁” 。線上問卷顯示,城市青年超70%計劃28歲后結婚,“先奮斗、再成家”成為主流,與山區形成觀念分野。
四、總結:把調研“果實”釀成成長“養分”
實踐收尾,隊員們圍坐整理資料,52份有效問卷、15個典型案例,拼湊出城鄉差異的真實模樣。他們深知,調研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后續將把成果轉化為報告,遞交給相關部門;制作校園展板,讓更多人看見城鄉差異;甚至計劃發起“城鄉學子手拉手”公益活動,用行動縮小差距。
這場實踐,讓“微光筑夢”的隊員們明白:社會調研不是冰冷的數據采集,而是走進他人生活,觸摸真實的苦難與希望。正如隊員在總結會上所說:“我們記錄差異,更要成為‘橋梁’,讓微光匯聚,照亮城鄉均衡發展的道路” 。
撰稿:王博/史潤杰
圖片拍攝:王博/史宇希
初審:孫紅莉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