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孟河青囊團尋訪常州市孟河醫派傳承人鄭光耀院長、蔡永華主任和陸煒青教授
【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孟河青囊團尋訪常州市孟河醫派傳承人鄭光耀院長、蔡永華主任和陸煒青教授
薪火相傳訪孟河,杏林流芳品真章
蘭陵古墟,齊梁故里;源起東晉,葛陶余緒。地處長江之濱的常州孟河,素以豐厚的歷史底蘊和醫學傳奇聞于天下,不僅有“近代中醫第一流派”之稱,更有“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之譽。
薪火實踐團孟河青囊團于2025年7月15日,慕名走進孟河中醫醫院(醇正堂),拜訪孟河醫派巢氏第五代傳人鄭光耀院長、孟河中醫醫院內科主任蔡永華醫生和常州市中醫醫院主任陸煒青,探尋孟河醫派的歷史脈絡,了解孟河醫派主要的學術思想和診療原則,以繼孟河之精神,以啟學子之智鑰。
訪談對象簡介
鄭光耀,孟河醫派巢渭芳第五代傳人,現任孟河中醫醫院副院長,長期致力于孟河醫派的傳承工作,在孟河醫派譜系修訂和費、馬、巢、丁四大家的歷史傳承上貢獻顯著。
蔡永華,師從孟河醫派丁氏第四代傳人丁一諤,現任孟河中醫醫院內科主任中醫師,兼任孟河醫派傳承學會會員、新北區名中醫。從事中醫內科工作超20年,擅長冬令膏方調治,主張通過膏方“調未病、治已病”,尤其對肺氣虛、腎氣虛及亞健康狀態的調理有豐富經驗。
陸煒青,常州市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碩士、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副教授、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申春悌全國名中醫工作室主任、孟河醫派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江蘇省康復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委員、常州市感染管理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2020年至今參加了援鄂、援滬醫療工作,曾榮獲江蘇省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述往思來,明體達用
歷史脈絡
孟河醫派發源于江蘇常州地區,最早可追溯至東晉時期的葛洪,后經宋明時期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出現了許多像許叔微、王肯堂、馬榮成等有名的大家。并于晚清時期迎來鼎盛,且隨著費、馬、巢、丁四家的崛起,孟河也隨之發展為地區醫療中心,全國各地的患者不遠萬里紛紛慕名而來,一時烜赫,舳艫銜接數里。其中,丁甘仁老先生更是開創近代中醫教育之先河,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將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使得孟河醫派桃李天下,名醫云集。
當下傳承
孟河醫派目前的傳承主要采用丁甘仁老先生創立的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結合的方式,并由常州衛健委組織,通過從各個衛生醫療單位中挑選出優秀的中醫師與孟河醫派的老師結成師承學習關系,來傳承孟河醫派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
傳承的前提是明確傳承的內容。鄭光耀院長言創新的前提是繼承,流派最重要的是經驗。蔡永華主任也言,不論是跟師學習,還是臨診抄方,都是為了將在院校中學得的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從而吸收流派的理論、精神和經驗,并發現亮點。
通運河脈,聚杏林英
學術思想
孟河醫派作為中醫流派之一,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還具有獨特的診療風格——不拘古今中外各家學術之異,師古不泥,兼收并蓄,匯傷寒溫病兩大學說,熔經方時方于一爐,創寒溫融合辯證之體系,開近代中醫教育、學貫中西之先河。故其用藥以和緩醇正,輕靈柔潤為特點,其醫家以內外皆精,治法全面而聞名。例如馬培之以內科成名,卻以外科見長,他的治法靈活全面,內服、外洗、敷、捈、點、吹皆備,丸散膏丹俱全,刀針之術俱精。
主要成就
孟河醫派是中國最具活力的中醫學術流派之一,不僅培養了大批像程門雪、秦伯未、章次公等杏林骨干,還勤于著書筆耕,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中醫藥遺產,例如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許叔微的《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王肯堂的《六科證治準繩》《古今醫統正脈全書》等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清代共有各類孟河醫派古籍著作264部,其中醫經類4部,傷寒金匱類29部,基礎理論類1部,診法類8部,針灸推拿類1部,本草類28部,方書37部,臨證各科95部,養生類4部,醫案醫話醫論42部,醫史類2部,綜合性著作13部。
青衿問道,素履致遠
青年寄語
博學之
在問到對當今中醫學子的寄語時,不論是鄭光耀院長、蔡永華主任,還是陸煒青教授皆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夯實基礎和博學多識的重要性。扎實的基本功是中醫思維形成的關鍵點;是培養未來面對臨床診療時千變萬化疾病,分析判斷能力的基石;更是提高悟性的不二法門。
俗話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文化功底也是成為一名好中醫的前提。鄭光耀院長于訪問中就多次表達出對當今青年學子廣泛學習有關中醫中藥如采藥、炮制、熬藥等等各個方面流程內容和注意事項的殷切期望。中醫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許多傳統文化也常常蘊含著中醫的智慧,因此鄭光耀院長鼓勵青年學子能多多接觸國學、儒釋道等充滿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以為學習中醫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審問之
難點永遠是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戰。而面對難點,除了需要有攻堅克難的勇氣外,更需要有足夠的熱愛和赤忱。這可從鄭光耀院長對難點的看法中得知。在鄭院長心中,難點從不是難點,而是推進學習創新更進一步,更深層次的原動力;而是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和深入學習的機遇。因此,無所謂難與不難,皆為悟道之所在。
慎思之
“醫關人命,闊天三尺” 數百年來孟河醫派始終以務存精要的學問追求和義在利先的品德操守作為傳承不息的核心。不僅體現在辯證上強調“四診合參”的全面性和重要性,在擇徒上也始終以“德”為先,樹立起“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的精神旗幟。因此慎思之不僅是要做到“慎下診斷”“慎開處方”,更是要做到“慎獨養心”,做到坦坦蕩蕩,問心無愧。
明辨之
孟河醫派向來學有淵源、師古不泥;擇善而從、兼收并蓄。這從費伯雄老先生在《醫醇賸義》中對金元四大家的評價“學者用其長而化其偏,斯為得之”中便可看出。與此同時,孟河醫派在繼承基礎上,又擅長改革創新、寒溫融合、不拘一格。這也啟示當今青年學子,中醫的繼承和創新之法便是融會貫通,博采眾長。
篤行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如蔡永華主任所言,若光有理論而無實踐,臨床用藥時往往不知深淺,如附子毒性較大,一般不敢輕易用量,唯有通過跟師學習,臨診抄方,學習老中醫的用藥和各方面的經驗,并不斷思考調整,才能掌握關鍵因素,了解藥物的特點。鄭光耀院長和陸煒青教授也同樣鼓勵青年學子將理論、實踐和生活結合在一起,通過藥食同源等方式,多多實踐,方可在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在實踐中體會領悟理論。
結語
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眾矣。中醫流派之所以能廣傳薪火、延綿至今,除了憑借高深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外,更是因為那顆永不改變的醫者仁心。也正因此,在鄭院長口中,孟河醫派在當地無需額外的宣傳,因為他們護著的這方百姓打心底里尊敬著、熱愛著、認同著中醫,信賴著這世代守護他們的醫派傳承。白衣執甲,青囊栽道;聽診如晤,素手連心,或許這便是流派薪火相傳的意義所在。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