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遠志隊探尋吳門醫派與孟河醫派
【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遠志隊探尋吳門醫派與孟河醫派
2025年7月19日,為深入了解吳門醫派的學術特色和歷史貢獻,探尋蘇州(溫病學派)與常州(孟河學派)的學術差異與互補性,薪火實踐團遠志小隊的成員走進了蘇州中醫藥博物館、葉天士故居和常州中醫藥博物館,開啟了對江南中醫流派文化脈絡的探訪之旅。
吳門醫派
蘇州中醫藥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史稱吳門醫派,源于金元四大家,至明清時期發展鼎盛。蘇州中醫藥博物館,位于景德路330號,原是明萬歷年間內閣首輔申時行的“賜閑堂”,后稱之“春暉堂楊宅”。2002年,為弘揚吳門醫派傳統文化,振興蘇州中醫藥事業,蘇州市中醫藥博物館在此正式建成開放。
全館共分五個展廳,第一展廳展示我國醫學的起源與發展歷程;第二展廳介紹吳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第三和第四展廳是歷代吳名中醫及近代名醫簡介;第五展廳是資源豐富、形形式式的蘇州地產藥材。館藏之豐富,是探尋吳門醫派脈絡的必去之地。
館內詳盡羅列了歷代吳門名醫及學術流派,其中,溫病學派是吳門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優勢的一大流派,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吳門醫派的主流。溫病學派是中國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漸興起的,以研究外感溫熱病為中心的一個學術派別,其醫家認為“溫熱病及瘟疫非傷寒”,故后人稱其為“溫病學派”,葉天士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河醫派
常州市孟河醫派博物館位于常州市中醫醫院門診七樓,是系統展示孟河醫派歷史文化的專題場館。館內設有醫派之源、醫派之成、醫派之杰、醫派之流、名醫長廊、醫派之繼六大核心展區與健康養生館、中藥陳列館、孟河四家墻、中醫源流墻、老常州中醫診所布局墻等特色展陳空間,系統梳理了孟河醫派的發展脈絡。孟河醫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費、馬、巢、丁四大家。
差異性
吳門醫派的治療特點有用藥輕靈、注重固護肝脾、倡導攻補兼施、以后天養先天。
孟河醫派則用藥和緩醇正、平淡柔潤。
同治咳嗽,吳門醫派善用桑菊飲輕清透邪,選用辛涼透表、芳香化濁的藥物,避免辛溫燥烈之品,體現“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思想。
孟河醫派則善用費氏鵝梨湯,平正中和,藥性溫和,避用苦寒峻劑,以食療入藥,以和法緩治,潤而不膩,清而不寒。
相同點
吳門醫派與孟河醫派同為江南醫派,在治則治法與用藥上也有相同點。
如治療外科皮膚病,吳門醫派認為應以芳香之品化濕、苦寒之品清熱燥濕、淡滲之品利濕。用蟬衣、香薷、青蒿、牛蒡辛透于外;鮮藿香、豆卷、佩蘭芳香化濕于中;川黃連、赤茯苓滲濕于內。遇到正氣虛弱、膿出不多、盤根不緊之癰疽,以清透法治療,用藥如菊花、連翹、金銀花、薄荷等,并輔以扶正之品。在孟河四家的醫案中,用藥上隨處可見他們使用鮮品的痕跡,如鮮竹茹、鮮藿香、鮮佩蘭、嫩前胡、鮮荷葉、鮮竹葉、鮮蘆根、鮮藕汁、白萊菔汁、鮮百部等,大都是質地輕靈,有芳香化濕、清熱透解功效。
不論是吳門還是孟河醫家在用藥上都重視鮮品的運用,皆因其芳香化濁之力較強,宣透疏散較佳。
互補性
病種互補:溫病學派長于外感熱病(如流感、疫病),孟河醫派擅治內傷雜病(如脾胃虛弱、情志病),二者可覆蓋疾病譜的不同階段。
治法融合:溫病學派清熱養陰法可為孟河醫派治療陰虛內熱型慢性病提供參考;孟河醫派調和脾胃思路可輔助溫病后期調理(如熱病后氣陰兩虛)。
臨床思維結合:急性期(溫病學派)與恢復期(孟河醫派)的銜接,如熱病后期用孟河派的甘淡健脾法恢復正氣。孟河醫派重視的“體質辨證”可補充溫病學派對個體差異的關注不足。方藥互補:溫病方藥(如安宮牛黃丸)用于急癥,孟河輕靈方藥(如六君子湯加減)用于慢病調理,二者結合可形成“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體系。
吳門醫派與孟河醫派的差異源于其應對不同醫學問題的歷史背景,但二者在理論與臨床上的互補性,恰恰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現代中醫臨床中,融合溫病的“祛邪”與孟河的“扶正”思路,可更全面地處理疾病的全周期,尤其在復雜病證(如慢性病合并外感)中具有協同優勢。
成果總結
通過此次實地探訪實踐,成員們深度體驗了吳門醫派與孟河醫派文化,直觀理解了中醫理論的實際應用,加深了對吳門醫派與孟河醫派特色的認識,對中醫藥行業的傳承困境與發展機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增強了專業學習的動力。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