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賦能綠色出行!山東理工大學 “綠色軌跡” 實踐團深耕濟南地鐵調研,繪就便民交通新圖景
盛夏七月,泉城濟南的地鐵網絡間,活躍著一支青春身影——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綠色軌跡”社會實踐團。14名青年學子以“探尋綠色出行密碼,助力城市交通升級”為使命,歷時14天深入濟南地鐵46個站點,用腳步丈量服務細節,用專業凝聚實踐智慧,在沉浸式調研中感受城市交通的民生溫度,為濟南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實踐團秉持“細致入微、求真務實”的調研態度,化身“地鐵觀察員”,從老城區的濟濼路站到東部新城的彭家莊站,從樞紐型的濟南西站到社區型的孟家莊站,全方位覆蓋不同功能、不同區域的地鐵站點。
在王府莊站,成員們為換乘指引的“精準度”點贊——清晰的線路標識、地面熒光箭頭從出入口延伸至站臺,即便是初次到訪的師生也能快速辨路,“從1號線換乘2號線僅用3分鐘,完全不用繞路!”這樣的高效體驗,成為團隊調研筆記里的高頻好評。
在機場南站,“空鐵聯運”的便捷與人文關懷的溫暖讓成員們印象深刻。出站即見的航站樓指引、“書香地鐵”服務區的舒適座椅、“綠絲帶乘機”專屬協助服務,甚至車廂連接處的Type-C與USB雙接口充電口,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作為交通與車輛工程專業的學子,實踐團不僅聚焦站點服務細節,更從專業視角探索“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優化路徑。在丁家莊站,“地鐵+公交”的無縫銜接讓成員們眼前一亮——B口外200米內覆蓋16條公交線路,201路微循環公交更是直連保障房片區,“從小區出門到地鐵進站,全程不用多走一步冤枉路”,周邊居民的反饋,印證了接駁體系的便民實效。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綠色軌跡”實踐團以青春之名,踐行“知行合一”的校訓精神。從課堂到社會,從理論到實踐,學子們既感受到濟南市委、市政府在公共交通建設中“硬件升級”與“軟件優化”并重的治理理念,也用實際行動彰顯了當代大學生“服務社會、賦能發展”的責任擔當。未來,團隊將持續完善調研成果,為濟南地鐵繪就更便捷、更綠色、更溫暖的出行圖景貢獻力量,讓青春之花在服務民生的實踐中絢麗綻放!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