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赴河南暑期社會實踐:探尋中原根脈,傳承精神力量
盛夏七月,豫地驕陽正好。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赴河南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啟為期五天的實踐之旅,從安陽殷墟的千年文明到紅旗渠的“人工天河”,從馬氏莊園的烽火記憶到革命史館的紅色足跡,再到鄭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歷史沉思,團隊成員沿著歷史脈絡,在實地探訪中觸摸中原大地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核,讓實踐育人的種子在行走中生根發芽。
第一天:殷墟博物館——觸摸漢字之源,感悟文明厚度
7月17日,實踐之旅首站走進安陽殷墟博物館。這座承載著商代晚期文明記憶的場館,以甲骨、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為團隊成員展開一幅跨越三千年的歷史畫卷。步入展廳,甲骨片上鐫刻的古老文字率先吸引眾人目光,在講解員引導下,團隊重點探訪甲骨窖穴展區——數以萬計的甲骨片陳列于此,上面的卜辭詳實記錄著商代祭祀、戰爭、農業等社會生活細節,既是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更是漢字源遠流長的鮮活見證。
“以前在課本里學甲骨文總覺得抽象,今天親眼看到這些刻滿符號的甲骨,才真正理解‘中華文明延續不絕’的含義。”信息學院2024級學生李同學指尖輕觸展柜玻璃,目光緊盯著甲骨上的刻痕。青銅器展區內,司母戊鼎(復制品)的莊重造型、繁復紋飾更讓大家驚嘆不已,其高超的鑄造工藝不僅彰顯古人智慧,更折射出商代森嚴的等級制度與禮儀文化。此外,殷墟都城布局、宮殿建筑的系統展示,讓團隊成員對商代社會結構有了全面認知,也讓中華古代文明的厚重底蘊深深烙印在每個人心中。
第二天:安陽紅旗渠——追尋“天河”奇跡,傳承奮斗精神
7月18日,團隊前往太行山脈深處的紅旗渠,探尋“人工天河”背后的精神密碼。當清晨的陽光穿透山谷薄霧,蜿蜒盤旋于懸崖峭壁間的紅旗渠干渠映入眼簾——水流清澈,渠道穿山過隧、凌空架槽,宛如一條銀色巨龍盤踞山間。向導介紹,上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十年九旱,當地人民在縣委領導下,歷時10年削平1250座山頭、開鑿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終建成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徹底解決缺水困境。
沿著渠岸步道,團隊先后探訪青年洞、絡絲潭等標志性地點。青年洞前,“一錘一釬一雙手,劈開太行穿山來”的口號仿佛在山谷回蕩,巖壁上留存的鑿痕、紀念館內陳列的鋼釬、水壺、工分冊,直觀展現380名青年突擊隊鑿通616米隧洞的艱辛;絡絲潭渡槽旁,“81位修渠人獻出生命,最小者僅17歲”的故事讓成員們駐足沉默。下午走進紅旗渠紀念館,通過老照片、場景復原,大家更深刻體會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沒有大型機械就靠人力,糧食短缺就挖野菜,這份不畏艱難的信念,讓信息學院2023級劉同學感慨:“這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我們當代大學生該傳承的奮斗底色。”
第三天:安陽馬氏莊園——回望烽火歲月,汲取紅色初心
7月19日,晴空萬里,團隊來到兼具北方庭院恢弘與南方園林雅致的安陽馬氏莊園。這座百年建筑因曾作為劉鄧大軍指揮部,成為紅色精神的重要載體。推開厚重木門,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兩側廂房保存著指揮部原貌,斑駁墻壁上“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標語雖已褪色,卻依然傳遞出當年軍民的昂揚斗志。
“正是在這里,劉鄧大軍將領徹夜研究戰局,制定了多項重要作戰計劃。”講解員指著一張泛黃的作戰地圖,將大家帶回烽火歲月。通訊室內,老式電話機、發報機靜靜陳列,墻角馬燈仿佛仍亮著微光,向導的話語讓學信息專業的成員格外觸動:“當年沒有先進技術,戰士們全憑信念保障指令傳遞,如今我們鉆研信息技術,更要延續這份‘使命必達’的擔當。”莊園深處的陳列館里,劉鄧首長與群眾促膝談心、戰士幫老鄉搶收莊稼的老照片,生動詮釋“軍民魚水情”,也讓團隊成員對“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初心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第四天:安陽革命史紀念館——追溯革命足跡,厚植家國情懷
7月20日,團隊走進安陽革命史紀念館,在時光長廊中追溯這片土地的革命記憶。場館以時間為脈絡,從早期進步思想萌芽、工人運動星火初燃,到抗日戰爭敵后戰場浴血奮戰,再到解放戰爭解放安陽的關鍵歷程,系統鋪展安陽地區的革命畫卷。
劉鄧大軍相關展區的展陳尤為厚重:泛黃的軍事電報手稿字跡遒勁,記錄著精準作戰指令;磨損的軍用地圖上,密密麻麻的標注還原部隊行進路線;戰士用過的步槍、水壺,群眾支援前線的扁擔、獨輪車,每一件文物都在講解員的講述中“活”了起來。“當時裝備短缺、環境惡劣,但將士們與群眾緊密配合,硬是打出了新天地。”“百姓冒死給部隊送糧,戰士們寧可自己挨餓也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些軍民同心的故事,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軍民魚水情”的內涵,也讓“愛國、奮斗、團結”的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第五天:鄭州惠濟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銘記歷史苦難,勇擔時代使命
7月21日,實踐之旅最后一站來到鄭州市惠濟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扒口處廣場上,記事廣場、東西碑亭莊嚴肅穆,瞬間讓團隊成員沉下心來。這里記錄著1938年花園口事件的史實:為阻滯日軍進攻,國民政府“以水代兵”,卻給豫皖蘇三省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河南數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大片土地淪為澤國。
花園口紀念碑下部的大型浮雕震撼人心:渾濁黃水洶涌,衣衫襤褸的百姓背著行囊、牽著孩童在洪水中艱難跋涉,眼神里滿是恐懼與無助;展廳內,淹沒的村莊、龜裂的土地、逃荒隊伍的老照片,更直觀展現戰爭的殘酷與百姓的苦難。東西碑亭內,詳實的文字記載還原事件全貌,講解員的話語擲地有聲:“銘記這段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從苦難中汲取力量,珍惜當下和平,扛起強國擔當。”
當日下午,團隊召開實踐總結會,成員們紛紛分享感悟:“從殷墟的文明自信到紅旗渠的奮斗精神,從紅色舊址的初心傳承到歷史教訓的深刻警示,這五天不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場精神洗禮。”此次河南暑期社會實踐,信息學院團隊以腳步丈量中原大地,以心靈感悟精神力量,既讓青年學子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堅定了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更激勵著大家以所學所長,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書寫屬于青年一代的擔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