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美育服務社會、藝術賦能鄉村的使命,西安培華學院傳媒與設計學院“青繪鄉韻實踐隊”的師生們懷揣熾熱的藝術理想與公益情懷,走進陜西省銅川市新區野狐坡村,開展了“繪美鄉村”主題墻繪社會實踐。隊員們以畫筆為媒介,以墻面為畫卷,將藝術創作融入鄉村風貌提升,用青春色彩為古樸村落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野狐坡村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村落,如何在新時代下既保留其獨特的歷史肌理,又激發其內在活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實踐隊抵達后,沒有急于動筆,而是首先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調查。同學們走村入戶,與村里的老黨員、老前輩促膝長談,聆聽那些塵封在歲月里的故事。最終,團隊決定以“懷舊與新生”作為創作主線,旨在用藝術的手法喚醒集體記憶,凝聚鄉情,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晨光熹微中,隊員們的身影便已出現在村巷間。他們調和顏料、勾勒線條、揮灑色彩,成為村莊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原本斑駁陳舊、空空如也的白墻,在他們的妙筆下,逐漸煥發出新的生命。
“紅星”重光:老供銷社的歲月密碼
在村口一面寬闊的白墻前,一位阿姨抱著自己的孩子指點著初具輪廓的“紅星代銷點”場景:“貨架里的玩具,就是當時娃娃們眼里的星星!”志愿者們屏息運筆,用暖黃與赭石色細細描。耗举|柜臺紋理斑駁,算盤珠子半傾,搪瓷杯靜立,貨架上隱約可見“發展經濟”的舊標語。幾位白發老人圍攏過來,爭相辦認畫中細節:“對,當年的布票就是這樣疊著放的!”“那桿老秤的秤砣,底下該有個小凹痕……”記憶在畫前流動,模糊的往昔在色彩中重新凝結為可觸摸的溫情。
圖片為一位阿姨抱著自己的女兒在看紅星代銷點的墻繪。 左軒語供圖
“豐年”入畫:打谷場上的汗水與歡歌
轉過巷角,另一面墻上金浪翻涌。調色板上,飽滿的金黃、沉甸甸的橘紅與泥土的深褐熱烈交融。底色組揮動寬刷,鋪展出遼闊的打谷場;造型組勾勒出彎腰揮鐮的身影、堆疊如山的谷垛、揚場時紛飛的秕谷。老農張權指著畫中木鍬:“揚麥子要借風勢,胳膊得這么掄開!”志愿者依言修改,動態瞬間鮮活。更有孩童好奇指認畫中農具,祖輩們便在一旁含笑解釋—鐮刀如何收割,連枷如何脫粒,墻上的芳作圖景成了生動的農耕課堂。
圖片為農民伯伯在為志愿者提出真實的修改意見。郭瑩瑩供圖
挑燈續鄉情:月光下的記憶精描
暮色四合,臨時架設的LED燈將墻面照得亮如白晝,畫筆的沙沙聲融入夏蟲低鳴。為讓細節承載更多真實記憶,隊員們化身“守夜畫匠”在村民建議下,代銷點柜臺添了一本卷角的“紅寶書”,秋收場景的糧袋上補描出模糊的“公糧”字樣。村干部打著手電來回照看,光影晃動中,墻上的舊日場景仿佛被賦予呼吸,與當下寧靜的村莊夜話交織在一起。月光流淌過初成的畫面,那些泛黃的歲月在明暗交錯間,被賦予一種莊嚴而溫柔的重量。墻繪終會褪色,但被畫筆擦亮的集體記憶不會消散。野狐坡的“紅星”與“秋收”,不僅是墻上的風景,更成為村民回望來路的坐標與年輕一代理解鄉土的密碼。當藝術扎根于一方水士最深沉的情感,簡單的顏料與線條便擁有了喚醒和凝聚的力量——這力量,正是鄉村在奔赴未來的途中,不可或缺的那份來自過去的篤定與溫情。
圖片為“紅星代銷點小組”架著LED燈在繪畫。左軒語供圖
圖片為“打谷場小組”夜晚架著燈在繪畫。高思羽供圖
實踐育人:青春在奉獻中綻放光彩
八天的實踐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隊員們經歷了烈日炙烤、陰雨天氣和創作上的技術挑戰。但他們發揚了不畏艱難、團結協作的精神,白天辛勤創作,晚上總結研討,精益求精。他們的付出也被村民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時常有村民為隊員們送來西瓜、開水,并真誠地道一聲“辛苦了”,這份淳樸的情誼成為了同學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們從中提升了專業本領,在奉獻青春中堅定了理想志向,深刻理解了藝術創作“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深刻內涵,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圖片為志愿者與當地村民在“打谷場墻繪”前的合照 白廣宇供圖
圖片為志愿者們在紅星供銷點墻繪前合影 左軒語供圖
發稿人:朱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