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賣騎手在暴雨中穿梭送餐,當網約車司機跨省奔波接單,他們的合法權益如何保障?這個夏天,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青溯·工會百年”實踐調研團懷揣這一疑問,深入基層一線,與50余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展開對話,并走訪工會服務現場,記錄下數字化浪潮中工會破解服務困境的生動實踐,以青年視角解讀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創新密碼”。
【一線痛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面臨“入會無門、維權無路”困境
“跑單時最怕出意外,可沒加入工會,連基礎保障都無法獲取。”在外賣站點,騎手張師傅的話道出了不少同行的困擾。調研團發現,像張師傅這樣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普遍面臨“兩不沾”的難題:其一,工作地點不固定,傳統“依托企業入會”模式難以適用;其二,跨省流動頻次高,戶籍地工會服務無法覆蓋,就業地工會又缺乏有效對接渠道。
調研數據進一步印證了問題的嚴峻性。在回收的300余份有效問卷中,62%的受訪者“不了解工會職能”,48%認為“工會與自身無關”,成功加入工會的僅占15%。“遭遇權益糾紛時,不知該向哪個部門求助;提交材料需多次奔走,最終問題往往不了了之。”網約車司機李師傅的反饋,讓調研團成員蔣佳儀深有感觸:“課本中的‘勞動者權益’概念較為抽象,唯有傾聽這些真實經歷,才能切實體會到權益保障落地的重要性。”
【創新破局】工會以數字化賦能,驛站服務提質增效
如何打破服務壁壘、提升保障效能?調研團通過深入實踐探尋解決方案。成員們走訪不同區域的工會驛站,與工作人員深入交流,詳細了解驛站日常運營情況。調研發現,盡管工會驛站已提供休息、飲水、充電等基礎服務,但不同驛站的服務標準與內容存在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務的連貫性與實效性。
數字化手段還為維權工作“提速”。調研期間,李師傅因平臺克扣2000元補貼向工會尋求幫助,通過智慧平臺提交相關材料后,工會當天便對接協商,僅用3天就幫助他追回欠款。“以往維權需多次奔波,如今足不出戶即可解決問題,工會真正成為了我們的‘靠山’。”李師傅的認可,讓調研團切實感受到數字服務的溫度。
此外,青溯”調研團針對驛站服務對象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勞動者期望獲得更具個性化、更多元化的服務,如技能培訓、法律咨詢、心理健康輔導等。然而,當前工會驛站受限于資源,暫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青春接力】大學生助力工會服務,數字化推廣添活力
調研過程中,團隊還發現基層工會面臨的現實難題:部分工會人員配置不足,難以高效應對海量線上訴求;老年勞動者因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無法充分享受線上服務。“盡管我們并非專業人員,但仍希望為勞動者權益保障貢獻力量。”調研團迅速行動,采取多項舉措:
一是拍攝“工會服務指南”短視頻,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線上入會、維權申請等操作步驟,并搭配輕快背景音樂,在騎手驛站、網約車停車場等場所循環播放,提升服務知曉度;二是開展“數字助勞”志愿活動,在驛站設立服務臺,手把手指導勞動者使用小程序查詢驛站信息、預約體檢等,幫助其跨越“數字鴻溝”。
“此次調研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勞動者權益保障并非一句口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青溯·工會百年”調研團負責人任殷達表示,未來將把調研成果整理成報告,為工會優化服務提供參考建議,同時計劃開發更簡潔便捷的工會服務小程序界面,運用所學知識為勞動者提供更多幫助。
從聚焦基層痛點到以數字化手段破局,從大學生助力服務推廣到傳遞權益保障溫暖,這場實踐調研不僅讓大學生群體深入理解了勞動者的堅守與不易,更見證了工會組織在創新服務、保障權益方面的責任與擔當。正如受訪的工會干部所言:“每一份勞動都應得到尊重與保障,我們將持續探索創新手段,讓工會的溫暖覆蓋每一位勞動者。”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任殷達 蔣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