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z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里,中醫學作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傳承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翻開中醫這本書的扉頁,上面記載的不僅有先輩們酣暢淋漓、雄奇飄逸的壯麗“詩歌”,也留下更多地空白等待著后輩們去填寫。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中醫的大學生,懷揣著對新事物的新奇,我推開了中醫世界的大門。在一學期短暫地學習了中國醫學史和中醫基礎理論這兩門課后,我逐漸明白了中醫藥精神的文化內涵,或許這僅僅代表著我一個初學者淺顯的看法。
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中華民族秉承著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闡述了獨特的中醫理論,并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不斷豐富臨床經驗,構建了以人—自然—社會心理為醫學模式,以自然科學為主體的科學知識體系。
自原始社會以來,中醫不斷地實踐,積累了許多的醫藥臨床經驗。早在幾千年以前,先輩們就有利用藏冰和變火改變周圍小環境,進而調節四時氣候變化給人帶來影響的先例,也有通過驅逐狂犬與人隔離的方法來預防狂犬病的發生。
到戰國秦漢時期四大中醫經典著作的問世,中醫學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運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屬性歸納人體與自然的關系,從人與自然的相關性入手,探究疾病;也有脈學上“獨取寸口”診脈方法的創新,寸口脈被分為寸關尺三部,奇經八脈、左腎右命門等也首次被提出;藥物也開始分為上中下三品,盡管這個時代的分類方法有著一定的問題,但開創了藥物分類的先河,并且七情和合、君臣佐使等藥物配伍和組方原則后世仍適用;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經絡論雜病,理法方藥中醫臨床辨證論治范例的出現,望聞問切四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嶄露頭角,中醫又迎來了從理論到臨床的一次飛躍。
中醫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中醫邁向繁榮發展的第一步,宋金元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更是給中醫注入了新鮮的血脈。劉完素從“六氣皆從火化”出發,提出火熱論,張從正以“邪去元氣自復”為主張,多用汗吐下三法,李杲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而溫補脾胃,朱震亨力倡“相火論”,善用滋陰降火。從這時起,中醫理論和實踐有了突破性的創新。 而明清時期吳有性、葉桂、薛雪、吳瑭、王世雄等人有關溫病的理論又將中醫推向了另一個高峰,這個時期各醫家集前人大成的著作開始問世,例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不僅在國內奉為經典,更流傳海外,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我們的先輩們從未停下對中醫藥精神的探索,他們一步一步求索著,就像荒原里光亮的水滴能涓流成綠洲的盛開,宇宙中渺小的塵埃也能跋涉出天地的澎湃,正是因為他們不懈的努力我們中醫藥精神的內涵才得以豐富多彩。
我們從小就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聽著神奇的中醫故事。有著扁鵲隔墻視人的傳說,生死人的醫術,四診齊恒公的故事,也有著華佗發明五禽戲,用路邊隨處可見的藥劑讓病人吐出寄生蟲的故事,有著張仲景編寫《傷寒雜病論》的傳奇,唐慎微編修《新修本草》的奇跡。
一些成語的由來也和中醫密切相關。例如防微杜漸體現了以預防為主的原則,病入膏肓與醫緩辨證的故事有關,起死回生、諱疾忌醫和扁鵲密切相關,杯弓蛇影開創了情志療法的先河。
隨著近代社會西方文化的入侵,西醫思想的不斷沖擊,中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將中醫一度推向了被質疑的高潮。有的人說:日月既往,不可復追,曾經的輝煌已成過去,那些轉瞬即逝、不可逆轉的歲月留下的只有史書上的一篇篇醫案,人們口口相傳的一個個故事。難道中醫真的只存在于過去了嗎?難道中醫已經沒落了嗎?
事實告訴我們并沒有,不管是一部部方劑,一味味藥性,還是針灸、推拿的神奇,都在向我們證明中醫仍舊存在,仍舊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盡管現代中醫正處在不斷被人質疑的境況下,但中醫藥仍有著突出的學術進展。何蓉蓉團隊和陳家旭團隊合作,發現情志應激通過調節相關蛋白質及其受體,從而抑制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吞噬作用,促進腫瘤細胞生長。連花清瘟膠囊的使用也是中醫藥抗疫的重大創新,該藥融匯了三朝名醫——張仲景、吳鞠通、吳又可的用藥精華,成為了治感冒、防疫的代表性中成藥之一。青蒿素的提取正是傳統中醫送給世界的最好禮物,屠呦呦帶領團隊,翻閱《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本本古籍,最終終于在《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指引下,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為抗瘧疾貢獻了中醫的一份力量。
而當我邁入中醫學學習的大門時,在學校里也有感受到濃郁的中醫藥香,校徽上南新安北華佗的代表,剛進門時的華佗像,出自孫思邈“大醫精誠”的校訓“至精至誠,惟是則新”,骨傷推拿的技術培訓,針灸養生的宣傳,艾草的芬芳飄遠都在傳遞著我們的中醫藥文化。
在初步學習了中醫的一些基礎知識后,我對中醫的理解也愈加深刻。我所認為的中醫藥精神內涵有三:
第一是“熱愛”。
熱愛,是一種珍貴的情感。泰戈爾曾說:“當我們真正熱愛這世界時,我們才真正生活在這世上。”同樣,只有當我們真正熱愛中醫時,我們才能真正地接近它。對中醫的一份熱愛,帶領我們去探索更廣闊的天地,只有熱愛,我們才能領悟到中醫世界中多姿多彩的風景。
第二是“傳承”。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與曲高相伴的,必然是和寡,中醫文化正是這曲高的其中之一,從其誕生起,就注定能真正理解并傳承它的人少之又少。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我們不能拘束于傳統,也不能因為西醫的出現就拋棄中醫,而需要將兩者真正結合起來,更好地傳承中醫藥文化。
第三是“堅定”。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立下的志向在于堅定,而不在于多偉大;成功的秘訣在于持之以恒,并非一蹴而就。既然選擇了中醫這條路,不管前路有多少荊棘,都要堅定地走下去。
中醫藥文化從來不曾間斷,她每時每刻都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盡管經歷了許多的沖擊與艱難,但是中醫藥的藥香一直在整個華夏大地上飄香。
在烈陽與花香里,我們懷著對中醫的熱愛,帶著青年的熱血去擁抱嶄新的明天!
校園文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