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逛了、熊貓看了、烤鴨吃了……”最近老外來中國旅游的視頻火爆網絡。隨著中國文化輻射力日益增強,“留學,到中國去”正成為越來越多國際學生的選擇。一邊是留學生多了,文化體驗的需求增加了,高校要重新規劃師資和場地;一邊是當地有不少文化和社會資源亟待激活。在山東理工大學,國際學生和社區居民展開了“雙向奔赴”。
端午節,來自俄羅斯的國際學生康曉微來到淄博市博大花園社區,在居民幫助下,她很快做好了一只精美的香囊。來自加納的國際學生高娜娜跟著非遺傳承人學會了剪窗花。在社區,退休大爺大媽和非遺匠人們成了“老師”,在山東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于志濤看來,這有助于打開國際學生認識中國的“另一扇窗”。
2023年,該校國際教育學院分別與淄博市張店區馬尚街道博大花園社區、公園街道辦事處、淄博市中心醫院等單位成立國際學生國情教育社會實踐基地。該校國際教育學院漢語教學部主任翟朝云介紹,學校和社區組織了黃河非遺文化體驗系列主題課程,指導學生開展了剪紙、武術、花饃等文化體驗活動。博大花園社區黨委書記郭珣說:“大家互動學習,樂趣多多。”
高娜娜也在參加社區活動的過程中,觀察著社區——這個中國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這里的社區組織體檢、文體活動等,有家的感覺,還能解決問題,讓人信任。”
在博大花園社區,有堂課“一座難求”。每到周末,都有一群小朋友和外國哥哥姐姐一起,參加“嗨說英語角”活動,有的國際學生還會自備學具。“大媽拽我到家吃飯了!”來自孟加拉國的撒伊達興奮地與媽媽視頻連線,媽媽也被“種草”,把“來中國”寫進了愿望清單。國際學生尤瑟夫喜歡用短視頻分享自己在中國的學習生活。有網友評論:“尤瑟夫,你怎么這么帥?”尤瑟夫會以“高情商”回復網友:“是你眼睛美,所以看到我帥。”
2023年,一則“中東老鐵也來淄博吃燒烤”的視頻點擊量很高。“那是我們的也門學生”,該校國際教育學院輔導員吳海峰認出了視頻里的學生。在社區,渴望融入“煙火中國”的國際學生,用各種方式分享著對這片土地的認知。
高娜娜曾在加納學習中文與公共管理專業。她說:“父母告訴我,會中文在哪都有工作。”俄羅斯學生鄢騰華畢業后曾在山東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任教,后來回到俄羅斯,從事文化交流工作。玻利維亞學生馬克在華為海外公司就職,哈薩克斯坦學生小龍和李鳳成立龍鳳語言培訓機構,哈薩克斯坦學生茉莉成立教育服務機構,與知名大學開展合作……
如今,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海外開拓事業。今年3月,該校國際教育學院組織來自俄羅斯、布基納法索、也門等國的國際學生走進當地企業,了解其國際業務及崗位需求。“未來我們探索校企合作辦學,將教學與企業‘走出去’布局相結合。”該校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張照錄發現,學生可塑性強,在哪求學,就容易對哪有情感和文化認同。
一些國際學生體驗了中國的發展后,也愿意和老師來場更深層次的探討。“我會分享小時候放羊的經歷,告訴他們,我們也曾經歷過吃不飽飯的年代。只要你們選對了發展方式,一樣能越來越好。”看到學生眼中的光,張照錄感慨,“過上好日子”是每個人、每個國家共同的樸素愿望。
該校黨委書記胡興禹表示,“深化校地融合發展,開拓社會實踐教育資源,建立以黃河文化、齊魯文化、‘陶琉絲’文化等城市特色文化、美麗鄉村建設、現代工業文明等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我們將邀請更多知華友華的國際人士,行走山東,讀懂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