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一個月生活費多少合適
9月,隨著各高校陸續迎來開學季,許多新生也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家長每月給多少生活費合適?最近,關于大學生生活費的討論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有的家長一次性給4年生活費,有的學生一個月2000元不夠花。曾經的你,現在的他,大學生活費都是多少錢?這些錢都花在了哪里?
“00后”:校園內日常花費不多兼職賺取非剛需開銷
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1354個大學生樣本中,34.3%的大學生月均收入在1000到1500元之間;41.1%的大學生月均收入在1501到2000元之間;17.1%的大學生月均收入在2001-3000元之間;3.1%的大學生月均收入超過3000元(月均收入涵蓋父母給的生活費、獎學金、兼職收入等多渠道的經濟來源)。
西安財經大學大三學生李占明每月的生活費是1500元,在他看來這個數額基本是夠用的。李占明給記者展示了他兩年前剛上大學時記錄的一份月消費清單:早餐5元,午餐10元,晚餐10元,按照30天計算,每月吃飯花費750元;生活上其他必要支出,每月花費265元。
“這些加起來生活費月支出1015元,1500元可以說很夠用。不過前提是不出校門消費,要不然1500元肯定緊張。”李占明表示,實際上大學生活不可能這么單一,從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自己每月的花費都不低于2000元,“不過我平時會做一些兼職,暑期打工的錢也會攢起來,雖說每個月開銷更大了,但是家里人給的生活費還是每月1500元。”
對于日常必要花費之外的支出大頭,男同學多愛好數碼、游戲,女同學則更多花在服裝、化妝品上。西安外國語大學大四學生王雨涵是一名漢服愛好者,每月生活費3000元,購買漢服是她每月生活費支出的大頭。不過王雨涵表示,她并不是一個大手大腳亂花錢的人,除了通過兼職賺外快充實“小金庫”外,她還投資了一些理財產品,有時也會參加一些漢服圈的有償活動,還會把一些不用的舊物品通過二手平臺賣掉或者置換。
“70后”:大學生活勤儉節約生活費主要用于飲食
相對“00后”大學生消費中包含旅游、網購等各種非剛需的消費內容,“70后”的大學生并沒有許多娛樂項目可供選擇,大多數人的生活費都用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52歲的程國慶家住在朱雀門內,大學就讀于西北大學,回憶起20世紀90年代的大學生活,程國慶表示,當時大學生以節儉的生活方式為主,從入學開始所有的被褥生活用品都是從家里打個背包背到學校的,每個月的生活費主要用于飲食,而許多生活用品都是從家中帶的。“那時候大一開學一個月的生活費是50塊錢,直到大學快畢業,才增加到100塊錢。”
“我們班同學,都特別珍惜學習的機會,課余生活幾乎沒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圖書館或宿舍里。那時大家更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實,對于校園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平時只要吃飽穿暖即可。”程國慶說道。
“80后”:消費內容豐富多樣人際交往花費增長
從記者采訪的結果來看,2000年之后的大學生們,生活費標準開始有了明顯的提高,同學聚餐、人際交往都是花錢的理由。
2006年邁入大學校門的“80后”王艷說:“我第一個月生活費是300元,雖然數額不多,但那是自己第一次可以自由支配比較多的錢,心里感覺還是無比美妙的。那時候我經常是先苦后甜,開始特別省,舍不得花,到月底看看自己還剩多少錢,再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王艷告訴記者,同學們第一個月的生活費花得都比較少,因為新生報到時,父母都會提前購買新的被褥和保溫壺、水杯、洗漱用品,還有一大兜子零食。
王艷說,起初大家很少外出活動,每月生活費也都有結余。后來,同學之間關系比較好了,也經常約著一起逛街,生活費常常還沒到月末就已經花完了。
專家:培養合理消費觀不建議超前消費
陜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王曉勇認為,作為一名成年人,大學生應該養成合理的消費觀和理財意識,生活費多少取決于家庭具體情況,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父母可以多給一些生活費,但最好以定額形式,由學生自己決定錢怎么用,鼓勵學生通過兼職工作,自己賺錢來支持開銷,這樣能讓他們懂得珍惜,培養自己規劃生活費使用的意識和能力。王曉勇表示,超前消費是當今社會一個普遍的現象,但絕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大頭主要還是來自家庭,勤工儉學的收入畢竟只是額外補貼。因此,不建議大學生進行超前消費,還是要提升工作和社交的能力,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創造財富。
大學生活推薦
- 走進非遺·匠心傳承
- 2025年7月10日,南京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非遺尋跡”社會實踐團攜手蘇州工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實踐團走進宿遷市泗洪縣半城鎮,開啟
- 07-26
- 科普與資助并行,點亮鄉村學子求知路
- 6月30日,河南城建學院材料與化工學院“材化聚力映朝陽,資助筑夢繪新篇”三下鄉實踐團走進鄉村小學,發揮專業特色開展活動。通過趣味
-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