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東北林業大學社會實踐團隊“計煥紅松,樹耕黑土”走進宏泰松果公司及七臺河市博物館,深入調研紅松產業發展現狀,精準捕捉其在采摘、生長、認知層面的多重困境,并聯合企業探索破壁路徑,以實踐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在傳統產業轉型中的思考與擔當。
三重困局:紅松產業的發展瓶頸
調研中,團隊成員清晰梳理出紅松產業面臨的核心難題:
1.采摘效率低下:紅松樹干高大,傳統人工采摘依賴攀爬,不僅耗時費力,效率難以提升,還伴隨高空作業的安全風險,成為制約產業規模化的“卡脖子”環節。
2.生長周期漫長:自然狀態下,紅松需50年以上才能結果;即便采用嫁接技術,也需十四五年方可進入盛果期,漫長的培育周期讓產業效益難以快速釋放。
3.價值認知不足:盡管紅松子仁、雙子油等產品富含健康成分,兼具生態與經濟價值,但社會對其獨特優勢的認知仍停留在表面,未能形成廣泛的消費認同與市場影響力。
這些困境相互交織,讓擁有“千年健康密碼”的紅松產業陷入發展瓶頸。

圖為團隊成員在梳理紅松產業核心難題 李佳馨攝
破壁嘗試:科技與技術雙輪驅動
面對困局,團隊與企業攜手展開創新探索:
實踐團隊發揮工科專業優勢,提出編程賦能機器采摘的解決方案。通過編寫智能控制程序,讓設備實現紅松果實的精準識別、自主采摘,既規避人工風險,又能提升效率,為破解采摘難題提供了科技思路。
認知破壁:播撒轉型種子
為打破社會對紅松價值的認知壁壘,團隊返回校園后走進中學課堂,開展主題宣講。通過展示紅松產業的困境與創新解決方案,向青少年生動解讀傳統產業科技轉型的必要性,激發他們對“老產業+新科技”的關注與思考。“原來身邊的紅松藏著這么多學問,科技能讓它變得不一樣!”學生們的反響,讓團隊看到了打破認知之壁的意義——未來一代的關注,正是產業轉型最持久的動力。

圖為團隊成員在中學課堂宣講 李佳馨攝
以小見大:紅松困局背后的轉型啟示
紅松產業的困境,恰是中國傳統特色產業現代化轉型的縮影。許多像紅松這樣承載地域特色與文化價值的產業,都面臨著傳統模式與現代需求的碰撞。
此次實踐更深刻地揭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價值,不在于完成了多少具體工作,而在于展現出的“破壁思維”——以敏銳的眼光發現問題,以專業知識構建解決方案,以創新勇氣挑戰固有模式。這種思維,正是推動傳統產業走出困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也為青年學子扎根中國大地、服務產業升級提供了生動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