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至7月9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網絡與通信學院“智聯未來”社會實踐團的7名學子,深入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和無錫市江陰市的社區,開展了 “‘數字虹橋’暖心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活動聚焦“一老一小”群體,通過云計算技術與溫情服務相結合,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激發兒童科學探索興趣,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廣泛贊譽。
銀齡課堂:智能手機與反詐知識雙普及
在江寧區河南社區,實踐團為老年人量身定制了《樂享生活 反詐同行》圖文手冊,內容涵蓋智能手機基礎操作和反詐指南。手冊采用“紅臉綠鈔”等生動口訣,幫助老人快速掌握微信視頻通話和支付功能。團隊成員還通過PPT、短視頻和模擬詐騙電話演練,生動揭露常見騙局。78歲的趙爺爺現場演示了如何識破中獎詐騙,贏得陣陣掌聲。課后,團隊深入居民家中“送教上門”,確保每位老人能獨立操作,并建立“智聯助老”微信群,形成長效幫扶機制。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河南社區老人合影。沈璞玉攝
童趣科普:科學實驗點亮探索之光
在江陰市西大街社區,實踐團為孩子們設計了趣味科學實驗。低齡段兒童通過“浮力魔法”和“會跳舞的米粒”實驗,直觀感受物理現象;中齡段孩子則探索光影奧秘,從激光筆的光路到手影游戲,再到“變形的筷子”實驗,科學原理與生活現象緊密結合。活動還穿插科普動畫和互動問答,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收獲了知識。“米粒真的會跳舞!”“光原來是直的!”——這些充滿驚喜的童言童語,成為實踐成果的最好印證。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西大街社區小朋友合影。柳蕊攝
溫情收官:科技與人文的完美交融
活動結束時,河南社區的老人們自發用手機屏幕拼出“謝”字,表達對實踐團的感激之情。團隊負責人感慨道:“我們做的不僅是技術普及,更是心的連接。”這場實踐不僅讓老年人掌握了數字技能,也讓孩子們燃起了科學熱情,更展現了青年學子用科技服務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智聯未來”實踐團用實際行動證明,科技的溫度在于連接人心,而真正的進步,始終需要用心的付出丈量。他們的故事,為彌合數字鴻溝、建設智慧社會提供了青春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