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8日,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祛風護骨行動隊”奔赴廣東省珠海市安堂村與濱海社區,開展為期兩天的“祛風護骨,健康扎根”風濕病防治專項服務。針對當地風濕病認知不足、診療資源相對滯后等問題,團隊以科普宣講、沉浸式模擬體驗、防治保健操教學及深度調研四大板塊精準發力,為居民健康關節筑起守護屏障。
科普宣講:破除迷霧,點亮認知燈塔 活動伊始,團隊發放并協助居民完成了詳實的基線問卷。數據觸目驚心:高達76.5%的受訪者從未通過正規醫療渠道獲取風濕病知識,公眾認知來源魚龍混雜,存在不少誤區。在人口基數龐大與老齡化加速的雙重壓力下,風濕性疾病發病率持續攀升,悄然成為困擾無數人日常生活的“隱形負擔”。
在安堂村村委會,學生志愿者借助生動PPT與動畫演示,為居民徐徐揭開風濕病的神秘面紗。“風濕病并非單一病癥,而是涵蓋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等100余種疾病的統稱。”志愿者強調,“如類風濕關節炎若不及早干預,可導致關節不可逆變形甚至殘疾。”講解聚焦日常防治,深入淺出:飲食上需減少高嘌呤食物攝入(如海鮮、濃湯)以預防痛風發作;起居中防潮保暖是關鍵,尤其注意關節部位;并提醒居民警惕晨僵、關節持續腫痛等危險信號,務必盡早就醫。濱海社區活動現場,志愿者還針對久坐上班族及家務繁重的主婦,特別補充了辦公室工間操建議與家務勞動中的關節保護技巧。

圖為志愿者講授相關知識,范秀歡攝
模擬體驗:感同身受,方知疾苦之深 為打破“風濕病只是有點痛”的輕描淡寫,團隊精心設計并制作了關節模擬裝置。在安堂村古榕樹下,新穎裝置吸引了眾多村民踴躍嘗試。
參與者戴上特制的“風濕體驗套裝”:束縛手指關節彎曲的硬紙殼指套,以及模擬關節腫脹、填充厚實海綿的沉重“護膝”。一瞬間,最尋常的動作都變得異常艱難。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伯緊握水筆,指關節在硬殼束縛下難以屈伸,顫抖著無法寫下名字,額上滲出細密汗珠,搖頭感嘆:“寫個字都這么費勁,真是遭罪!”嘗試下蹲的阿姨則因膝部的“腫脹”與沉重阻力,動作遲緩,需緊扶桌沿才能勉強站起,直言:“蹲不下去,站不起來,這滋味真難受!”現場體驗后,居民們表情凝重,對風濕病患者長期承受的痛苦有了切膚之痛的理解與同情。

圖為志愿者為老年人戴上模具,范秀歡攝
齊做保健操:每日5分鐘,關節更靈動 深刻認知與體驗之后,居民們求知若渴,迫切尋求簡便有效的日常防治方法。志愿者們立即響應,現場教學“祛風護骨”簡易版八段錦。
“起勢調息,心靜體松;雙手托天,理暢三焦…”在志愿者清晰口令與示范下,居民們認真學習。針對中老年群體常見的肩頸、腰膝問題,動作特別強化了云手轉體、搖頭擺尾等環節,以柔和之力活絡關鍵關節。志愿者一邊指導動作要領,一邊講解科學原理:“這套保健操動作和緩,重在舒展筋骨、促進氣血流通。每天堅持五分鐘,就像給生銹的關節點上潤滑油,持之以恒,靈活自如自然來。”尤其提醒骨關節炎患者避免過度深蹲,強調“活動有度,舒適為宜”。現場氣氛熱烈,許多居民認真記下口訣,表示回家后一定每日練習。

圖為志愿者帶領全體人員做保健操,吳洪楊攝
問卷調研:揭示盲區,助力基層防治網 活動尾聲,團隊再次發放問卷,旨在評估知識掌握度與收集深層需求。對比分析發現:知曉至少兩項核心預防措施的居民比例從活動前的不足20%躍升至85%以上;超過90%的參與者表示未來將更關注關節異常信號并考慮及時就醫。調研同時揭示了基層防治的痛點:專科醫生稀缺導致首診難、確診周期長;社區層級系統化、常態化的風濕病健康管理項目亟待建立。
這些寶貴的發現與建議,團隊已系統整理成報告,提交至當地衛健部門,為優化基層風濕病防治體系提供來自一線的真實數據和青年智慧。活動最后,志愿者與所有參與者留下了洋溢著成就感的燦爛合影,并為每位居民送上內含關節保暖護具和風濕病防治手冊的貼心健康禮包,感謝他們的熱情參與和支持。
結語:扎根鄉土,共筑健康長城 兩日的行程短暫卻扎實,從安堂村古榕樹下到濱海社區活動中心,“祛風護骨行動隊”的聲音深深印刻在居民心中。他們播撒的不只是風濕病的科學認知,更是在鄉土間悄然埋下了“主動健康管理”的珍貴種子——當村民們開始認真練習八段錦的舒展動作,當老人們談論天氣變化時自然添衣護膝,當問卷上“及時就醫”的承諾被鄭重勾選,希望的綠芽便已在社區健康的土壤中萌發。
青年學子們以真誠和專業,點燃了社區自主防治的星火。這簇星火,映照著他們對“健康中國”的樸素踐行——健康防線,終需扎根于最廣袤的基層土地,生長于每一位居民自覺的守護意識。活動雖已落幕,但行動隊已與社區建立聯系,計劃建立居民健康檔案追蹤管理,并協同當地醫院推動定期篩查機制。祛風護骨,任重道遠;健康扎根,生生不息。青年力量與鄉土守望的聯結,正為關節健康的長城,壘砌著每一塊不可或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