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淮北,暑氣蒸騰,熱浪裹挾著城市的喧囂漫延開來,而坐落于城區腹地的相山公園,卻以滿目蒼翠隔絕出一片清涼。這座承載著淮北人晨昏記憶的城市綠洲,不僅是市民休閑游憩的樂園,更是人與自然共生的縮影——登山步道上,晨練者的腳步聲與鳥鳴相和;湖泊岸邊,垂柳依依拂過粼粼波光;圖書館內,舊書的墨香與新葉的清香交織成獨特的氣息。淮北師范大學“皖北綠脈,淮水清源”實踐團的10名大學生,奔赴相山公園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以環保行動守護生態、用志愿力量激活文化,在城市綠洲書寫別樣青春篇章。
一、公園“清道夫”:以行動守護生態底色
2025年6月30日,相山公園東門已聚集起實踐團成員。他們身穿志愿服、手持垃圾袋與長夾,像一群即將“出征”的綠色衛士。簡單分工后,隊伍兵分兩路,向著公園各個角落進發。
在登山步道,成員們沿著石階緩緩前行,目光緊鎖路面與草叢。長夾精準夾住煙頭,扔進垃圾袋。步道旁的灌木叢里,廢棄飲料瓶、零食包裝袋隱藏其中,成員們需撥開枝葉仔細搜尋,夏日的悶熱讓額間汗水不斷滾落,后背的衣衫漸漸濕透。夏日溽熱,汗水浸透衣衫,成員們卻腳步不停。遇粘附地面的口香糖,便蹲下身子,以小鏟子反復剝離,直至地面恢復潔凈。每一次彎腰、每一回操作,都讓步道向整潔邁進一步,原本散落垃圾的角落,漸次清爽起來。
湖邊區域是垃圾 “重災區”。水草間漂浮著塑料瓶、果皮,散發著淡淡腐味。實踐團成員兩兩配合,一人用長桿網兜打撈水面垃圾,一人在岸邊接應。盡管環境有些惡劣,成員們卻沒人抱怨,專注于讓湖水恢復清澈。經過不懈努力,垃圾被分類打包,公園步道、湖邊、草坪重新恢復整潔。

(劉靜云攝)
二、圖書館“煥新”:讓書香有序流淌
實踐團轉戰相山公園圖書館。推開略顯陳舊的木門,書架上的書籍有些雜亂,角落還堆積著待整理的圖書。成員們迅速分工,有的負責分類,有的專注上架。在分類區,大家圍著小山般的圖書忙碌,依據類別標簽仔細分揀。
分類區里,圖書堆積如山。成員們依據標簽分揀,遇年代久遠、標簽模糊的舊書,便圍攏研討,結合內容判定歸屬。關于相山歷史的文獻,被歸入地方文化類目;科普讀物、文學經典,各歸其位。珍貴古籍與舊書,輕拿輕放、單獨歸類,成員們以耐心甄別,為每本書找到“適配坐標”,讓雜亂藏書漸成有序體系。

(劉靜云攝)
三、青春回響:在實踐中收獲成長
傍晚時分,夕陽為相山公園鍍上了一層金色的余暉。實踐團成員們圍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雖然臉上帶著疲憊,眼神卻格外明亮。一天的實踐讓他們深刻體會到:生態保護并非一蹴而就,游客的環保意識仍需提升,后續他們計劃制作環保宣傳手冊、設計文明標語,讓更多人參與到公園守護中;而圖書整理的過程,也讓他們明白了有序的閱讀環境對文化傳播的重要性,這份責任與意義,已悄然刻進青春的記憶。當暮色漸濃,實踐團成員們踏著余暉離開相山公園,身后是愈發整潔的步道、清澈的湖泊,以及井然有序的圖書館。
此次活動,不僅讓相山公園生態與文化環境得到改善,更讓大學生們在實踐中收獲成長。他們用汗水踐行環保理念,以行動傳遞文化溫度,讓 “三下鄉” 的青春力量,在相山公園的生態守護與文化傳承中持續閃光,也為城市文明建設注入了一抹鮮亮的青春色彩,期待更多青年接力,讓這份熱愛與擔當延續下去。

(劉靜云攝)
(文:劉靜云 圖:劉靜云 孫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