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環守護生態,礦山“披綠生金”——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鄉村振興實踐團助力大峰山轉型紀實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村產業綠色化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資環守護生態,礦山‘披綠生金’”鄉村振興實踐團走進大峰山,圍繞大峰山生態環境修復、文旅建設及提升當地居民收入等方面開展工作。團隊通過實地考察大峰山環境現狀、采訪當地居民與商鋪、調研礦坑旅改成功、案例等方式,深入了解大峰山廢棄礦坑旅改現狀及未來規劃發展方向,為大峰山旅游業帶動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大峰山腳下冇家洼村民
走進廢棄礦山,把脈旅改現狀
為全面深入了解大峰山礦坑旅改實際情況,“資環守護生態,礦山‘披金生綠’” 團隊于6月30日上午抵達大峰山。團隊針對當地居民展開采訪調研,居民反饋:大峰山發展文化旅游業不僅增加了他們的收入,也顯著改善了當地的環境條件。次日,團隊開展實地考察,總結大峰山在資源循環利用、生態修復方面的經驗。考察發現,大峰山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質的水資源,具備極大的開發潛力。團隊采訪到大峰山景區管理者及游樂場經營者,了解到大峰山的發展歷程、未來規劃及現存瓶頸。
圖為團隊在大峰山開展實地調研工作
重返城市腹地,傳播山水新韻
針對大峰山景區知名度低、游客量不足的問題,團隊于7 月 2 日至 5 日在蚌埠市萬達廣場、銀泰商城及龍子湖公園開展大峰山宣傳活動,主要包括分發宣傳頁、調查問卷等形式。宣傳發現,城區內大部分居民不知曉大峰山景區,大峰山的宣傳力度亟待加強。經團隊推介,受訪市民對大峰山景區表現出濃厚興趣,表示愿意前往游玩,并就旅游開發提出優化交通、豐富旅游體驗等寶貴建議。
圖為團隊在蚌埠市開展大峰山宣傳工作
對標成功典范,探索轉型新機
為探尋大峰山廢棄礦坑旅改的新路徑,團隊于7月7日前往南京市江寧區湯山礦坑公園進行實地調研,旨在學習借鑒南京湯山礦坑公園的成功經驗,為大峰山礦坑改造提供參考。調研通過實地考察、游客調研采訪、園內工作人員采訪三個方面展開。團隊了解到,湯山礦坑公園以生態修復為首要任務,園內開展了植被和水系修復、固巖復綠等生態修復工作,切實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此外,園區因地制宜展現當地特色,充分利用原有礦坑地形和工業遺址,打造特色文旅書店及親子娛樂設施,讓游客深度體驗采礦文化。通過此次調研,團隊學習到豐富的礦坑旅改經驗,期望大峰山未來也能像湯山礦坑公園一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為團隊在南京湯山礦坑公園開展實地調研工作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實地調研,更是引發團隊對鄉村振興和生態發展深入思考的契機。大峰山的蛻變歷程,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團隊憑借專業視角凝練調研成果,旨在助力這片曾經因礦產開發而受損的土地重煥生機,讓生態財富持續賦能鄉村振興,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
圖為團隊在大峰山游樂場前合照
文字:張夢思、黃立翔、沈宇翔
圖片:資環守護生態,礦山“披綠生金”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