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淮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淮師情·非遺行·童心筑夢”社會實踐隊前往淮北市隋唐古鎮仙桃坊,開展了一場以宣傳和傳承花饃技藝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讓更多人了解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非遺文化。隋唐大運河古鎮作為淮北的歷史文化地標,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民俗風情。仙桃坊中的非遺傳承人作為花饃技藝的守護者,幾十年來一直堅守在花饃制作一線,致力于將這門手藝代代相傳。
活動開始后,非遺傳承人熱情地迎接了實踐隊的同學們,并詳細介紹了花饃的歷史淵源。據傳承人介紹,花饃起源于民間祭祀和慶典活動,在不同節日和場合,人們會制作不同造型和寓意的花饃。例如,春節時的花饃寓意吉祥如意、闔家團圓;婚禮上的花饃則象征新人幸福美滿、百年好合。這些花饃不僅是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講解花饃制作工藝時,傳承人強調,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需要耐心和細心。從基礎的面團發酵開始,就要嚴格控制溫度和時間,以確保面團的松軟度。揉面時,要反復用力揉搓,使面團更加勁道。而在造型塑造環節,更是考驗手藝的關鍵。傳承人展示了各種造型的花饃,包括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如象征吉祥的龍鳳、可愛的小兔子)以及寓意美好的花卉造型(如嬌艷的牡丹、純潔的荷花等)。這些造型都是通過手工捏制、雕刻、拼接等多種手法完成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匠人的精湛技藝。同學們對花饃的獨特魅力表現出濃厚興趣,紛紛投入到花饃制作的學習中。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大家從揉面開始,逐步學習捏形、雕花、上色等過程。
起初,同學們的動作略顯生疏,揉出的面團形狀不一,捏出的造型也不太美觀。但在傳承人的耐心教導下,大家逐漸掌握了技巧,面團在手中開始變得聽話,一個個充滿創意的花饃造型逐漸成型。在制作過程中,同學們了解到,隨著時代的發展,花饃制作也在不斷創新。如今,除了傳統的手工制作,一些花饃制作還引入了機器輔助,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能保證花饃的質量和造型的一致性。但傳承人指出,機器永遠無法完全替代手工的溫度和情感,手工制作的花饃依然是人們心中最珍貴的!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使淮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同學們近距離接觸和學習了花饃這一非遺技藝,并通過他們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到花饃背后的文化內涵。同學們以實際行動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未來,實踐隊還將繼續開展更多類似的活動,推動更多非遺文化走進大眾視野,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