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蟬鳴荔紅。莆田學院“木蘭風骨”實踐團隊一行十二人在輔導員李鵬的帶領下,循著木蘭溪的潺潺水聲,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廉政文化尋訪之旅。從莊嚴肅穆的御史文化館到古韻悠長的名人宗祠,從煙火氤氳的城隍廟堂到書香縈繞的校園講堂,這支年輕的隊伍用腳步丈量歷史,以心靈感悟文化,在莆陽大地上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清廉贊歌。
一、文脈尋蹤:御史文化的千年回響
“諸位請看這方‘鐵面御史’匾額。”講解員指著展廳中央的鎮館之寶娓娓道來:“這是明代百姓贈予莆田籍御史林潤的,當年他冒死彈劾嚴嵩父子,這份勇氣至今令人動容。”隊員林榕城凝視著匾額上斑駁的金漆,在筆記本上鄭重寫下:“獬豸角觸邪佞,御史筆寫春秋。”
多媒體展廳里,全息投影技術再現了宋代名臣蔡襄“臺諫合一”的制度改革場景。光影交錯間,隊員們仿佛看見那位身著緋袍的諫官,在朝堂之上慷慨陳詞。“蔡公提出的‘鯁正之志’,正是當代紀檢監察干部需要傳承的精神品格。”輔導員李鵬的見解引發了隊員們的深思。
圖為團隊成員在莆陽御史文化館參觀學習 林榕城、陳煜涵供圖
二、家風流韻:玉湖陳氏的忠惠傳承
次日清晨,團隊來到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玉湖陳氏宗祠。推開厚重的黑漆大門,時光仿佛在此凝固。正廳高懸的“三世宰貳”匾額在晨曦中熠熠生輝,兩側楹聯“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墨跡歷經八百年風雨依然清晰可辨。
七十五歲的陳氏后人陳德銘老人手持族譜,為隊員們講述先祖陳俊卿的故事。“先相國晚年歸鄉時,全部家當不過三箱書籍、一襲舊袍。”老人輕撫著祠堂照壁上的“勿營私利,勿徇私情”八字祖訓,聲音微微發顫:“這份清廉,是留給子孫最寶貴的遺產。”
隊員曾家豪注意到祠堂梁架上精美的“蓮藕”木雕,陳老解釋道:“蓮出淤泥而不染,藕斷絲連示清廉,這是我們陳家的圖騰。”午后陽光透過雕花窗欞,在青石地面上投下蓮影斑斑,仿佛在演繹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廉政對話。
三、市井清風:城隍廟里的廉政課堂
城隍廟,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廟宇,在晨鐘暮鼓中守護著市井百姓的精神家園。團隊到訪時,正趕上每月一次的“清官故事會”,白發蒼蒼的說書人手持驚堂木,將明代御史林潤智斗嚴嵩的故事說得蕩氣回腸。
廟內碑廊保存著二十余方歷代廉政碑刻,最引人注目的是明萬歷年的《禁革陋規碑》。“當年莆田知縣立此碑嚴禁衙役索賄,百姓稱其為‘鐵碑’。”廟管會主任林國強指著碑文解釋道。
圖為團隊成員在城隍廟參觀學習 林榕城供圖
四、古厝新語:彭鵬宗祠的精神解碼
細雨中的彭鵬宗祠更顯莊嚴肅穆。7月29日,團隊來到這座清代建筑群,康熙御賜的“帝眷忠清”金匾在雨幕中泛著溫潤的光澤。彭氏后人彭淑萍女士展示的一封家書令所有隊員動容:“先祖在信中告誡‘審案當如臨淵履冰,一錢之微亦關名節’,這種敬畏之心至今值得我們學習。”
在宗祠的“冰心堂”,隊員們見到了保存完好的《三河判牘》原件。泛黃的宣紙上,彭鵬批閱的“一案一清”四個朱砂大字力透紙背。雨打芭蕉聲中,輔導員李鵬現場教學:“這種‘日結日清’的工作作風,與當下提倡的‘馬上就辦’精神一脈相承。”
五、青春作答:新時代的清廉傳承
7月30日的總結會上,十二位隊員圍坐成“清風”造型。隊長唐雅君展示的《御史文化現代轉化方案》引發熱烈討論:AI技術復原歷史場景、短視頻平臺傳播清廉故事、文創產品開發......一個個金點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我們可以將陳俊卿的‘忠惠’精神轉化為校訓,把彭鵬的‘一案一清’融入行政管理。”隊員陳煜涵的發言贏得掌聲。窗外,木蘭溪水奔流不息;室內,青春的熱忱與千年的文脈交融激蕩。
結語
從御史文化館的莊嚴肅穆到玉湖祠堂的家風傳承,從城隍廟的市井教化到彭鵬宗祠的為官之道,“木蘭風骨”實踐團隊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當青春遇上傳統,當科技對話歷史,新時代的廉政文化建設正在這片土地上煥發新的生機。
正如木蘭溪水日夜奔流,清廉文化的傳承永無止境。這支平均年齡二十歲的團隊,用他們的腳步丈量出了一條連接古今的廉政文化長廊,也用他們的智慧描繪著新時代清廉建設的青春畫卷。
( 通訊員 陳煜涵 唐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