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師大三下鄉暨百村書記采訪活動扎實推進
七月的譚套村,田間玉米葉片因高溫略顯蜷曲,卻未能阻滯一群青年學子前行的步履。7 月下旬,淮師大“三下鄉” 社會實踐服務隊滿懷熱忱抵達此地,同步啟動 “采訪百村書記” 專項行動。
活動首日,村委會辦公室內,電扇持續運轉,卻難以驅散現場熱烈的研討氛圍。實踐隊隊員與譚套村干部圍坐交流,訪談焦點聚焦于村書記王偉。這位膚色黝黑、手掌布滿老繭的基層干部,在談及鄉村治理工作時目光堅定:“鄉村工作,說難亦難,需跨越重重阻礙;說易亦易,若與民眾同心同德,則能攻堅克難。” 樸素的話語中,凝聚著他多年深耕田間地頭的實踐感悟。此次訪談為隊員們精準掌握該村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水利建設、醫療保障等領域的實際狀況提供了關鍵信息,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偉書記面色堅定:“前些年遭遇旱災,抽水設備連續運轉仍未能避免玉米減產。近年來設備條件改善,損失已大幅減少,但該做的工作還是必不可少。”隨后他又向我們描述了村民們農活的進度,實踐隊員都驚嘆于他對田間工作的熟悉。
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水泥道路已延伸至山腳下,傍晚時分,10 余個村民組的路燈準時亮起,宛如夜空中的璀璨星河。“往昔夜間出行需摸黑前行,如今路燈照明,極大便利了串門與勞作。” 正在路邊休憩的張大爺指著路旁的月季花叢說道,“這些花卉均由村里統一栽種,鄉村環境絲毫不遜于城區。” 實踐隊調研發現,企業入駐不僅帶來了資金支持,更推動了農產品加工廠的建設。
河道清淤工程現場一片繁忙景象。兩臺挖掘機協同作業,將河底淤泥裝載至運輸車輛,村民們手持鐵鍬清理邊角區域。“每年春秋兩季定期清淤,河道如同村莊的血脈,必須保持暢通。” 王偉書記踏著泥濘的河岸現場指揮,褲腳已沾滿泥漿,“去年汛期,正是得益于河道暢通,才有效抵御了洪水侵襲。” 實踐隊員們聽后紛紛點頭。
村頭新建的診所內,醫護人員的白大褂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以往輕微病癥需遠赴鎮衛生院診治,如今在村口即可就醫。” 剛完成血壓檢測的李奶奶手持意識診所贈送的降壓藥,面露欣喜。實踐隊在診所設立的義診點前,看著民眾排起長隊,隊員們為老人測量血壓、聽診心肺,并耐心解答各類健康疑問。
走訪貧困戶過程中,隊員們感觸頗深。在貧困戶劉大哥家中,斑駁的墻壁上張貼著孩子的獎狀,桌上擺放著剛從田間采摘的青菜。隊員們放下攜帶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資,詳細記錄其家庭困難。“村常委正計劃吸納他加入養殖合作社,” 王偉書記在一旁介紹,“我們不懼探索中的失誤,即使遭遇挫折,也會堅持不懈,終將找到帶領村民致富的道路。”
夕陽西下,隊員們整理行囊準備返程時,村口老槐樹下已聚集眾多送行村民。孩子們將繪制著星空的圖畫贈予隊員,王偉書記緊握隊員雙手,語重心長地說:“你們帶來的不僅是專業技術,更激發了村民們奮進的動力。” 隊員們回望逐漸遠去的村莊,路燈在暮色中連成溫暖的光帶。此次實踐活動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并非抽象的口號,而是腳踏實地的堅守與心系民眾的擔當。他們播下的青春種子,必將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的未來之花。
這場 “三下鄉” 暨 “采訪百村書記” 活動,不僅是一次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更是新時代青年參與國家戰略、踐行社會責任的生動實踐。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起校園與鄉村,讓知識的光芒照亮田野,讓青春的力量融入振興征程。在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中,這樣的實踐是無數片段中的精彩一筆,卻彰顯著青年一代 “自找苦吃” 的擔當與 “強國有我” 的信念。未來,當更多青年以學識為墨、以行動為筆,定能在廣袤鄉村的畫卷上,續寫更多屬于新時代的奮斗篇章,讓鄉村振興的藍圖在無數人的共同努力下,化為可感可觸的現實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