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筑綠:六雙手托舉的春天
——“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人物專訪
騰格里沙漠的邊緣,民勤像一枚被風沙啃噬的郵票,死死貼在西北的版圖上。風沙肆虐、土地貧瘠,生態環境脆弱給當地居民帶來無盡的困擾。在這片土地上,治沙不是選擇,是生存的本能。而在治沙基地那片跳動的燈火里,有六個普通人正用雙手與風沙對弈——他們的故事,是刻在沙礫里的史詩,也是寫在大地上的詩行。
一捧炭火,焐熱寒夜的堅守
潘叔是鎮上首位自愿加入治沙隊的本地人。他的堅守從不是轟轟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添煤時的輕手輕腳里,躲在巡邏時的低聲念叨中。寒冬臘月的凌晨3點,當帳篷里的呼吸聲漸勻,他總會裹緊棉襖起身,借著月光往取暖爐里添炭。火星子在爐口跳了跳,映亮他滿是皺紋的臉——這雙手曾在田埂上勞作了大半輩子,如今握著炭鏟的力道,仍像當年侍弄莊稼時那樣沉穩。碰上熬夜整理素材、復盤當日工作的同學,他會輕聲念叨:“娃,別熬啦,明天還得干活哩,早早睡。”
“聽他們講大學里的事,比吃蜜瓜還甜。”潘叔的皺紋里仿佛盛滿了陽光,那些關于社團活動、課堂趣事的絮叨,在他聽來都是治沙苦旅中最甜的調味劑。潘叔雖不是種樹的主力,卻有著溫暖的底色,讓一群來自高校的年輕人在異鄉沙漠中,也能感受到“家”的溫度。當年輕志愿者說“潘叔的燈亮著,就不怕黑”時,潘叔便明白,有些堅守,從來無需言說。

一身風沙,頂起千鈞的擔當
小祥哥與治沙基地的緣分,起始于一條裹挾著沙味的招募信息。四月,戈壁灘仍覆著薄霜,他拖著行李箱來到基地門口,抬眼便見帳篷樁在狂風中搖晃,恰似一群沒斷奶、無助瑟縮的孩子。小祥哥的筆記本,是基地的“百寶賬”,密密麻麻記著“家底”:32頂帳篷拉鏈的順滑程度、17處線路接口的檢修時間、志愿者們的飲食禁忌,事無巨細。沙塵暴肆虐那日,沙粒灌進本子,字跡被暈染得模糊,可最后一行“直播棚設備已加固,人數齊”依舊清晰可辨。
如今,他手掌的繭子磨得锃亮,卻能精準感知帳篷樁的細微松動。“瞧這根樁,上次大風歪了半寸,現在扎得穩穩當當。”他輕拍圍欄上的鐵絲,聲音里滿是自豪,宛如戰士清點戰利品。他走路習慣前傾,似隨時準備迎風而上;而當目光掠過基地外圍新冒的綠意,脊背瞬間挺得筆直,那些曾經搖晃的帳篷樁,已化作比沙棘更堅韌的錨,深深扎進這片土地。

兩抹亮色,暖透戈壁的日常
橙子姐與圓子姐,帶著對土地滾燙的熱愛,懷揣著對“十個勤天”的深切向往,一路奔赴治沙基地。她們恰似兩株生機勃勃的向日葵,把滿心的熱忱深深種進這片荒蕪沙漠,讓溫暖如繁花般在這片土地上肆意綻放。每當有志愿者到來,她們總是熱情主動地迎上去,有條不紊地安排食宿。“沙地走路慢些,小心別崴了腳”,圓子姐的叮囑輕柔又貼心,比防曬霜更能抵御烈日的炙烤;“渴了就拿水,別客氣”,橙子姐的關懷質樸又溫暖,比清涼的礦泉水更能滋潤干涸的心田。瑣碎繁雜的事務,在她們的悉心打理下變得井井有條,她們就像兩只不知疲倦的小陀螺,臉上卻始終掛著燦爛的笑容。
站在初具規模的梭梭林邊稍作歇息,她們望著遠處揮鍬種樹的忙碌身影,臉上洋溢著溫暖而滿足的笑容。那些被她們精心打理的瑣碎日常,宛如為沙漠遠征者系緊的鞋帶,讓每一個前行在治沙路上的腳步都更加穩健有力。
兩顆真心,焐開荒漠的春天
一位從八百里秦川的黃土塬上風塵仆仆地跋涉而來,一位自繁華廣州的霓虹燈影中輾轉奔赴——金阿姨與程阿姨,兩位年齡相加逾130歲的老人,在治沙基地的廚房里不期而遇,將那平凡的煙火氣,釀成了世間最動人的詩篇。“年紀大了咋就不能折騰?”金阿姨擇菜的手穩健而有力,每一根菜葉在她手中都顯得格外聽話。出發前,親友們都苦口婆心地勸她“年紀大了,別再瞎折騰”,可她偏倔強地把路線圖折成小巧的方塊,像珍藏寶貝一樣塞進衣兜。72歲的程阿姨,人生經歷更是如傳奇般精彩。她從廣州出發,一路悠然領略了云南的風花雪月,又毅然徒步穿越敦煌戈壁四天,最終堅定地將腳步停在了民勤:“想做的事,一刻也等不得,當下就是最好的時候。”
廚房的案板前,她們一個刀工利落如飛,一個灶火掌控得恰到好處。聊起各自曲折的來路,她們總忍不住感嘆:“咋沒早點相見。”當被問起為何來到這里,金阿姨樸實地說:“就想為治沙的孩子們做點啥,能讓他們吃口熱乎飯,我就開心。”她們如同兩株并生的老梭梭,根系在地下緊緊相纏,用行動向世界宣告:對家園的愛與奉獻,從來都與年齡無關,銀發亦可書寫壯麗的綠洲傳奇。

一片新綠,丈量奉獻的刻度
這些守護者或許未曾留下驚天動地的功績,但他們的無私奉獻,早已鐫刻進治沙基地的歲月年輪之中:那是潘叔添炭時迸濺的火星,是小祥哥筆記本上洇染的墨跡,是橙子姐與圓子姐相視一笑的溫暖,是金阿姨與程阿姨灶臺間飄出的飯菜香氣。他們以堅守向世界宣告:治沙遠不止于植樹造林,那些默默托舉著種樹人的溫情與擔當,本身就是最堅韌的根系,最深沉的綠意。當千萬雙這樣的手一同伸向沙漠,荒蕪必將退卻,而春天,永遠會為執著者奔赴而來。

風沙依舊不緊不慢地吹著,裹挾著沙礫,模糊了遠方的視野。但只要這些身影還在堅守,民勤的春天便會循著他們的足跡,更早地到來。
撰稿:倪凡萍
攝圖:任冰冰
初審:任冰冰
復審:張靜、后玉良
數字經濟商學院“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