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鄉村改革歷史,傳承艱苦奮斗精神,2025年7月18日淮北師范大學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奔赴合肥小井莊,開展沉浸式實踐調研活動,在這片承載改革記憶的土地上,探尋歷史脈絡,汲取奮進力量。
小井莊作為農村改革的重要地標,見證了中國農業發展的關鍵轉折。實踐團隊首先來到小井莊紀念館,館內逼真的場景復原、珍貴的歷史資料,生動再現了當年農民探索“包產到戶”的艱辛歷程。同學們駐足凝視,從老照片、舊物件中,觸摸時代脈搏,深刻理解改革開放初期農村改革的勇氣與擔當。
戶外展區里,“法治興則民族興”的鮮紅標語格外醒目,與一旁的改革主題雕塑相映成趣。雕塑上,鋼鐵鑄就的犁鏵與齒輪交織,人物雕像或凝神思索或俯身交流,定格著改革歲月里的敢闖瞬間。團隊成員踏著溫潤的石板路前行,腳下的每一步都像踩在時光的脈絡上。展牌上的老照片、舊文件,默默訴說著法治護航鄉村改革的歷程——從早年“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到如今“辦事依法”的篤定,改革的銳氣與法治的沉穩在此交融。駐足雕塑前,指尖觸到金屬的微涼,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敢闖敢試”的精神在新時代的延續。風拂過標語,與雕塑衣角似有呼應,恰似改革與法治的和聲,在這片土地上久久回蕩。
步入展館,一處逼真的場景復原區瞬間抓住眾人目光。眼前,廣袤田野的背景墻下,農民們的身影被生動還原:頭戴草帽的老農,手握鋤頭半蹲在田埂邊,粗糙的手掌似還留著泥土的溫度,正和身旁同伴大聲討論著莊稼長勢;不遠處,一位青年農民挺直腰桿,額間汗珠滾落,卻顧不上擦拭,眼神發亮地比劃著新的耕種想法;還有人抱著農具,圍坐在干草堆旁,你一言我一語,為增產增收出謀劃策 。同學們放慢腳步,輕輕靠近,有的俯身觀察農民手部的細微紋理,有的側耳傾聽講解里藏著的故事,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當年熱火朝天的田間地頭,沉浸式觸摸那段奮斗與希望交織的歲月,感受著先輩們在土地上耕耘夢想的熾熱溫度。
展館陳列架上,一份一份份泛著歲月黃的珍貴文件、一張張帶著時代印記的老照片,靜靜訴說著小井莊的改革故事。那些邊角微卷的文件,記錄著土地分配方案的反復研討、生產責任制的逐步成型,字里行間藏著改革者“摸著石頭過河”的謹慎與果敢;黑白照片里,農民們攥著契約的手微微發顫,臉上既有打破舊規的忐忑,又有擁抱新生的期許,田埂上的討論、曬谷場的歡笑,都被定格成永恒。從嘗試“包產到戶”的大膽破冰,到農業管理模式革新的穩步推進,這些珍貴史料,從決策醞釀、落地實踐到收獲成效,全方位展現小井莊在農村改革浪潮里的探索足跡。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段難忘的改革剪影,每一份文件,都是一步堅實的時代足印,無聲卻有力地串聯起小井莊敢為人先、勇探新路的奮斗歷程。駐足凝視間,同學們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那些在困境中突圍的勇氣、在探索中堅守的執著,穿越歲月,直直叩擊心門,讓“敢闖敢試、改革創新”的精神,不再是書本上的字句,而是化作眼前可觸可感的溫度,在年輕的血液里悄然流淌、扎根生長。
此次小井莊實踐行,淮北師大學子的腳步踏遍了這片孕育改革火種的土地。從田間地頭的舊時耕作場景,到村委會里新時代鄉村治理的臺賬,大家用雙腳丈量著改革的深度,用手中的調研本記錄著鄉村變遷的細節。每一次與當地老黨員的促膝長談,都讓歷史書上的“農村改革”變得鮮活可感——那些關于“包產到戶”的爭議與決斷,那些從溫飽到小康的奮斗故事,都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時代的溫度,一點點融入同學們的認知。實踐中,大家不僅厘清了小井莊從“敢闖敢試”到“規范發展”的改革脈絡,更深刻體會到:鄉村的進步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無數人用雙手托舉的希望。這份認知化作沉甸甸的責任感,讓不少同學在調研日志里寫下:“我們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更要為這片土地的明天添磚加瓦。”未來,團隊將系統梳理調研中收集的一手資料,把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轉化為詳實的報告,讓小井莊的改革經驗被更多人知曉;更會帶著這份實踐收獲,將“三下鄉”的熱忱延續到日常學習與社會服務中——或是參與鄉村教育幫扶,或是投身基層政策宣傳,讓青春的腳步始終與時代同頻,用實際行動踐行“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