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3日,南京師范大學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拾光環保”實踐團隊奔赴宿遷、蘇州、南京三地,以“沉浸式+互動化”模式開展生態保護實踐,用青春行動編織綠色傳播網。
宿遷站:高鐵站里的“環保接力”
實踐首日,團隊身著“志愿紅”馬甲進駐宿遷泗陽高鐵站。成員們分工協作:在自助售票機前,幫老年旅客操作購票、耐心講解電子客票使用;候車區里,引導旅客有序就座、主動幫抱娃乘客搬運行李。服務間隙,他們拿出自制的“環保知識卡”,結合高鐵站垃圾投放場景,向旅客演示“礦泉水瓶如何正確分類”“旅途垃圾減量小妙招”,讓生態理念隨出行路傳遞。
蘇州站:社區課堂的“綠色創想”
次日走進蘇州社區,團隊打造“環保科普+創意實踐”雙課堂。知識環節,通過“垃圾分類飛行棋”“生態知識問答”,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記住“有害垃圾識別”“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點;實踐環節,指導孩子用廢舊卡紙、塑料瓶制作“生態模型”——有的拼出太陽能發電場景,有的設計風力發電裝置,還有的畫出“零廢棄社區”藍圖,讓環保從知識轉化為具象創意。
南京站:羊山公園的“闖關打卡”
最后一日,團隊在南京棲霞區羊山公園開啟“生態闖關”模式。沿步道設置“環保拼圖”“垃圾分揀挑戰”“生態法規問答”等關卡,行人通過集章兌換綠植獎品。成員們化身“闖關導師”,在“廢舊物改造”關卡教游客用易拉罐做筆筒,在“生態觀測”點講解本地植物習性,把公園變成流動的環保課堂,讓生態保護知識“邊走邊學”。
從交通樞紐到社區課堂,再到城市公園,“拾光環保”團隊用三天時間,串聯起不同場景的生態傳播。他們以“服務+科普”的青春姿態,讓生態保護既接地氣又有趣味,在蘇皖大地播撒綠色擔當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