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銀齡暖陽”團隊烈山敬老紀實
2025年7月2日至9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銀齡暖陽”社會實踐團隊一行人,來到淮北市烈山區敬老院開展為期8天的志愿服務。此次實踐源于團隊對老齡化社會中孤寡老人生活狀態的關注,旨在通過實際行動為老人們提供陪伴與幫助,同時記錄基層養老機構的真實面貌。
7月2日清晨,團隊成員攜帶提前準備的血壓儀、指甲刀、經典老歌播放設備等物品抵達敬老院。剛走進大門,就見83歲的張桂蘭奶奶坐在銀杏樹下擇菜,她抬頭看見穿紅馬甲的年輕人,瞇眼笑起來:“你們是前陣子說要來的娃娃吧?”敬老院院長王介紹,院里現有47位老人,平均年齡78歲,其中21人因行動不便常年待在房間。
首個半天,隊員們并未急于開展活動,而是分成三組跟隨護工熟悉日常。在二樓東邊房間,隊員李萌萌幫76歲的劉振才爺爺整理床頭柜時,發現玻璃罐里整齊碼著十多個藥瓶。“爺爺,這個降壓藥您每天吃幾次?”她輕聲詢問,老人卻擺擺手指向耳朵——護工解釋,劉爺爺因腦梗導致聽力下降,日常交流全靠手勢和寫字板。這個細節讓團隊臨時調整計劃,下午特意加購了3塊大號寫字板。
供圖:高潔 7月4日的“老物件故事匯”成了意外的高潮。68歲的趙秀蓮奶奶從樟木箱里翻出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里面是1972年她在村衛生室當赤腳醫生時的出診包。“這銅鈴鐺是走夜路搖的,怕驚著田里的牲口。”她指著包上的補丁,給圍坐的隊員講起冒雨步行五公里接生的往事。隊員們用手機錄下這些口述片段,打算后期剪輯成短視頻送給老人。
供圖:高潔
實踐中期出現的小插曲讓團隊更懂老人的需求。7月6日組織集體觀影時,原本選的最新喜劇片讓多數老人昏昏欲睡,換成1982年版《少林寺》后,81歲的王德順爺爺突然坐直身體,跟著插曲打起了太極。“他們不是不愛熱鬧,是需要熟悉的熱鬧。”隊長周明在日志里寫道。此后,團隊改播黃梅戲選段、播放老歌聯唱,參與的老人從最初的12人增至34人。
最后兩天的“溫情行動”里,隊員們各顯神通。學護理的陳雨為12位老人建立了簡易健康檔案,標注著誰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誰對青霉素過敏;擅長書法的林墨幫老人們寫了37封家書,其中給上海孫子的信里,79歲的孫蘭英奶奶特意叮囑“別總點外賣,我教你的腌蘿卜方法記著沒”。離別的前一天傍晚,張桂蘭奶奶把親手繡的平安符塞進每個隊員口袋,“知道你們還得上學,有空寄張照片來就行。”
供圖:高潔
7月9日上午,團隊離開時,王建國院長翻著他們留下的《老人生活需求表》,上面詳細記錄著“李奶奶喜歡吃軟糕”“張爺爺每周三想理發”等細碎信息。隊員們與老人們在門口合影,鏡頭里,趙秀蓮奶奶舉著隊員幫她修復的舊出診包,笑得露出假牙。敬老院的銀杏葉在風中沙沙作響,像在為這場短暫的相遇輕輕鼓掌。
供圖:高潔
此次實踐中,團隊累計為老人們測量血壓126次,整理房間42間,錄制口述故事19段,完成的23項服務均基于老人們的實際需求生成。正如隊員們在總結會上所說,比起“我們能做什么”,“他們需要什么”才是志愿服務真正的起點。
(通訊員: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李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