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師學子三下鄉——“童心筑夢”守護兒童成長 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要求,聚焦留守兒童心理困境,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童心筑夢・薪火鄉傳”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守護團,于2025年暑期赴宿州市蕭縣徐林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心理健康幫扶、紅色精神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等多元舉措,為當地留守兒童構建“心理韌性+文化認同+社會適應”的多維支持體系,以青春力量守護鄉村兒童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環節中,團隊創新采用“可視化講解+沉浸式共讀”模式,讓抽象的心理知識轉化為孩子們可觸可感的成長養分。志愿者精選適配留守兒童認知特點的圖文素材,通過PPT動態演示情緒識別、壓力調節等實用技巧——以卡通插畫解析“焦慮像烏云”,“孤獨是等待的星星”等具象比喻,結合“被小伙伴誤解時怎么辦”等生活案例展開互動問答,引導孩子們在輕松氛圍中理解心理現象。


閱讀角內,《我的情緒小怪獸》《勇敢做自己》等精選繪本與科普圖書整齊陳列,志愿者與孩子們圍坐成圈開展共讀。從“情緒顏色卡片”游戲到“故事主人公的選擇”討論,孩子們在角色代入中學會正視內心感受,逐步掌握“深呼吸解壓”,“寫下煩惱”等簡易調節方法。這種“知識傳遞+情感陪伴”的雙軌設計,既讓心理概念變得生動易懂,更在共讀分享中為孩子們搭建起安全的表達空間,幫助他們在心靈共鳴中積蓄面對成長困惑的勇氣。

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靈璧剪紙不僅是民間技藝的傳承,更承載著驅邪納福、祈福平安的民俗智慧。團隊成員從握剪姿勢、基礎紋樣教起,讓孩子們在一折一剪中觸摸傳統文化的溫度。在這場融合了非遺傳承與藝術療愈的特色課程上,剪紙與繪畫成為孩子們獨特的“情緒語言”。有的孩子剪出層層疊疊的“家園”,用窗欞紋樣勾勒對團聚的期盼;有的以五彩畫筆為剪紙作品添色,用明亮的色調抒發內心的喜悅。“很多孩子不善言辭,但拿起剪刀和畫筆時,內心的情感會自然流露。”志愿者丁嘉敏觀察發現,剪紙過程中專注的沉浸感能緩解焦慮,而作品中寄托的思念、期盼等情感,恰是填補親情空缺的溫柔力量。這種“指尖創作+文化浸潤”的模式,既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了非遺技藝的魅力,更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找到了情感表達的出口,讓文化自信與心靈成長在剪紙的光影里共同生長。

為筑牢團隊成員的思想根基,凝聚傳承紅色精神的青春力量,“童心筑夢・薪火鄉傳”團隊特別開設專題黨課培訓,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感悟相結合的方式,讓紅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務的初心使命。黨課培訓以“賡續紅色血脈,擔當育人使命”為主題,團隊成員以淮海戰役中“獨輪車推出來的勝利”等革命故事為切入點,深入解讀紅色精神的時代內涵:“革命先輩用生命詮釋的‘堅韌不拔、無私奉獻’,與我們今天守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初心高度契合——都是為了讓更多人過上有尊嚴、有希望的生活。”培訓中,團隊還組織觀看了《淮海戰役精神啟示錄》紀錄片,開展“紅色精神與志愿服務”主題研討。成員們結合前期籌備中的體會各抒己見:“以前覺得紅色教育離我們很遠,現在才明白,‘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在給留守兒童講課時多一份細心,在整理調研數據時多一份嚴謹。”“剪紙課上傳授非遺技藝,其實也是在傳承先輩留下的文化基因,這本身就是紅色精神的延續。”激烈的討論中,紅色精神與實踐工作的結合點愈發清晰。
“看到孩子們從沉默到開朗,我們真切體會到,微小的陪伴也能點亮希望。”團隊負責人張瑩瑩表示,實踐團將持續深耕鄉村兒童心理健康領域,讓“童心”與“初心”在皖北大地上共同綻放,為鄉村振興注入溫暖而堅定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