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天山腳下的昭蘇縣胡松圖喀爾遜鄉紅領巾小課堂上,一堂科學實踐課點燃了孩子們探索未知的熱情。中南大學支教團成員精心設計的“自制簡易凈水器”項目,讓鄉村的孩子們第一次親手觸摸到了科學實驗的奇妙脈搏。
(圖為小朋友正在觀察實驗現象 白成莉供圖)
為了讓這群鮮少接觸實驗器材的孩子們能順利上手,支教團隊提前做足了準備——剪裁好的礦泉水瓶化身“反應容器”,清洗干凈的小石子、精心選購的木炭顆粒、潔白的紗布與蓬松的棉花整裝待發。課程伊始,一段生動的凈水原理視頻瞬間抓住了所有孩子的目光。隨后,李老師借助圖文并茂的PPT,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每一層過濾材料背后的“魔法”:石子如何攔截大顆粒雜質,活性炭強大的吸附力如何“捕捉”看不見的污染物,而紗布和棉花又如何像細密的網一樣層層過濾。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
(圖為李子祎老師前期準備工作就地取材 李彥康供圖)
“老師,這個小黑炭真的能吃掉臟東西嗎?”“棉花鋪幾層才最好呀?”當李子祎老師開始分發材料時,課堂氣氛達到高潮。11個小組的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拋出心中的疑問,李老師耐心地一一解答,并細致指導每個小組的材料配比和組裝順序。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接過材料,那份對待“實驗器材”的鄭重其事,讓簡單的礦泉水瓶仿佛變成了珍貴的科學儀器。組裝過程中,孩子們專注地模仿示范,互相協作,教室里充滿了探索的緊張與合作的低語。
(圖為李子祎老師正在分發材料 白成莉供圖)
實驗的結果或許并不完美——由于是初次嘗試,操作精度和材料壓實程度等因素影響,最終只有少數小組成功得到了相對清澈的濾液。然而,短暫的失落很快被更大的收獲所取代。李老師及時引導大家反思過程:“科學探索的路上,失敗往往比一次成功更珍貴。重要的是我們理解了原理,親手實踐了方法,并且學會了觀察、提問和合作。”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各異:有的嚴謹細致,反復調整過濾層;有的充滿奇思妙想,提出改進方案;有的在失敗后立刻分析原因,不肯輕易放棄……無論結果如何,每一張小臉上都寫滿了投入與思考。
(圖為小朋友們在指導下親自動手做實驗 阿依祖合拉、白成莉供圖)
“看到他們第一次為實驗結果緊張、爭論、歡呼,哪怕沒成功也依然追著問‘老師,下次我們還能再試試嗎?’這一刻,我知道,科學探究的種子已經悄悄播進了心里。”李老師課后欣慰地表示,“這堂課的真正價值,遠不止于一個能濾出清水的裝置,而是點燃了他們動手驗證、理性思考的科學態度。每一個第一次嘗試都值得最熱烈的掌聲。”
這堂在邊疆鄉村小學里進行的凈水實驗課,不僅教會了孩子們利用身邊簡易材料改善水質的智慧,更在他們心中埋下了科學精神的火種。當孩子們用略顯笨拙卻無比真誠的雙手去組裝、去觀察、去追問“為什么”時,通往科學世界的大門,已在天山腳下的校園里悄然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