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綠色能源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轉型的核心動力。陜西合陽光伏產業與大唐蜀河水電站通過創新“光伏+農業”“水電+新能源”等模式,不僅優化了能源結構,更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2025年暑期,南京師范大學零碳逐光破浪隊深入兩地進行參觀學習。
光伏賦能鄉村:合陽光伏的綠色轉型實踐 1.清潔能源助力鄉村振興
合陽縣東雷抽黃灌區100兆瓦渠道光伏發電項目,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灌溉”的模式,年均發電1.6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6萬噸。項目為當地村民帶來多重收益:
-經濟增收:土地租金、務工機會(如除草、維護)為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教育支持:企業資助大學生每人2000元,累計惠及200余名學生;
-基建改善:修建道路、路燈等設施,提升鄉村人居環境。
2.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
-技術突破:與高校合作研發鈣鈦礦-晶硅疊層電池,轉換效率提升至28.5%;
-儲能布局:配套20兆瓦/40兆瓦時儲能系統,棄光率降至1.2%;
-農光互補:光伏板下種植藥材(如金銀花),每畝年增收3000元,形成“發電+農業”產業鏈。
3.未來規劃
到2030年,合陽光伏占比將提升至35%,并計劃拓展光伏制氫項目,為化工企業提供綠氫,進一步推動工業低碳化。
水電調峰護航:蜀河水電站的多能互補探索 1.靈活調峰,支撐新能源消納
蜀河水電站作為漢江流域重要樞紐,總裝機32萬千瓦,年均發電10.5億千瓦時。其核心作用體現在:
-調峰能力:日調節電量50萬千瓦時,為風電、光伏讓路,區域棄電率從8%降至4.5%;
-防洪減排:通過水溫測報系統提前騰庫,年均減少因洪水引發的碳排放300噸。
2.低碳技術與管理升級
-智能運維:部署巡檢機器人,年減排二氧化碳160噸;
-生態保護:建設魚類增殖站,累計放流珍稀魚苗171萬尾,修復漢江生態鏈。
3.遠景布局
電站計劃與光伏、儲能項目聯動,構建“風光水火儲”一體化體系,并探索水電制氫技術,目標2030年減排二氧化碳110萬噸。
政策與市場:綠色發展的雙重引 1.政策支持
-合陽縣對光伏項目提供土地稅減免、度電補貼(0.03元/千瓦時),推動裝機量三年增長200%;
-陜西省電力現貨市場試點為水電調峰服務提供溢價機制,蜀河電站2023年增收800萬元。
2.市場機制創新
兩地均參與綠電交易,合陽光伏通過“西電東送”外銷華東,蜀河電站探索碳資產開發(預計年碳收益400萬元),為行業樹立市場化轉型標桿。
結語 從黃土高原的“光伏藍海”到漢江之畔的“水電明珠”,陜西以多能互補的綠色實踐,展現了能源轉型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未來,隨著技術迭代與政策深化,綠色電力將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為全國“雙碳”目標貢獻更多“陜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