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馬國俊 李賀妍 胡蝶)近日,湘潭大學學生工作部赴新疆吐魯番民族團結實踐團深入當地,將“社區訪談”方法貫穿實踐全程,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深度對話湖南援疆教育工作者,感悟教育援疆的赤子之心;專題調研世界遺產坎兒井,探索文化潤疆的活態傳承密碼。
對話援疆教育工作者:聆聽奉獻邊疆的教育情懷實踐團成員聚焦援疆初心、工作挑戰、支持力量與深遠意義等核心議題,與援疆教育工作者展開深度交流。其中,與吐魯番市高昌區教育局副局長易亞軍的一席長談,令成員們深受鼓舞。談及為何選擇奔赴邊疆,易亞軍深情地說:“這既是響應單位的信任,更是回應社會的召喚。”這份將個人選擇融入國家需要的赤誠之心,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扎根邊疆、奉獻教育的崇高情懷。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易亞軍)
初到吐魯番,援疆教師們面臨著干燥氣候與飲食差異帶來的現實挑戰,“不適應是肯定的”,但教師們以積極心態與扎實行動努力扎根。支撐這份堅守的,是后方家庭的理解付出與援疆團隊的高效協作,為教師們心無旁騖地投入援疆教育工作構筑了堅實后盾。他們樸素的工作目標——“盡全力讓吐魯番的教育再進步一點”凝聚著提升當地教育水平、助力學生成長、服務邊疆長遠發展的責任擔當,飽含著對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深切期盼。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援疆教育工作者合影)
探尋坎兒井智慧:觸摸文化潤疆的千年脈動8月4日,實踐團聚焦吐魯番的生命之源——坎兒井,通過訪談游客與一線工作者,深入調研這一偉大遺產的公眾認知、保護現狀與傳承路徑。

(圖為實踐團成員正在與游客進行訪談交流)
來自長沙的游客張女士實地參觀后深感震撼,她贊嘆坎兒井的精妙結構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極端干旱環境中創造的“血汗與智慧書寫的奇跡”,是維系綠洲生態與瓜果飄香的命脈所在。景區維吾爾族講解員古麗則向實踐團深情講述了祖輩開鑿坎兒井的原始智慧,如“油燈辨向”、“木棍探渠”等獨特技藝。她強調:“坎兒井不僅是灌溉系統,更是我們祖先生存智慧的結晶和扎根這片土地的象征。”調研中,實踐團成員還觀摩了景區內展現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歌舞表演,古老的坎兒井與現代文化展演相映成趣,生動詮釋著傳統與現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坎兒井景觀前的合影)
匯聚青年力量,踐行時代擔當此次吐魯番之行,實踐團深入運用“社區訪談”方法,零距離體悟援疆教育工作者的奉獻精神,鮮活記錄坎兒井的守護故事。這些一手資料與深刻感悟,將系統整合至后續調研報告與模式探索,旨在為高校青年投身民族地區發展、服務國家戰略提供實踐參考與青年方案。從“教育援疆”到“文化潤疆”,湘大學子正將思想收獲轉化為行動自覺,在服務奉獻中踐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