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產量突破1500萬把,帶動就業超8000人,但老匠人周漢宇仍愁眉不展:“全鎮會做全流程的僅有7人”
這把撐過六百年風雨的傘,正經歷最殘酷的經濟學考題—是淪為全球化產業鏈末端的裝飾品,還是蛻變為鄉村振興的黃金杠桿?
2025年暑假,湖南工商大學行管系八名學子深入傳承人周漢宇先生的工坊開展暑期三下鄉調研。
圖表1“傘亮鄉途”團隊與傳承人周漢宇先生合照。傘亮鄉途團隊攝
一.產業診斷書:傘骨上的經濟裂縫 石鼓油紙傘作為湖南省省級非遺,早已是石鼓鎮的經濟支柱。
從楠竹種植到桐油煉制,從棉紙生產到金屬配件,全鎮百分之七十三的勞動力投入到了油紙傘生產的產業鏈中。
然而,團隊成員在與周先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油紙傘的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困境。
一方面,制作油紙傘的主要材料——昌山楠竹資源正不斷萎縮,五年內生竹占比降至百分之三十,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
另一方面,如今石鼓鎮只有七人能夠全過程手工制作石鼓油紙傘,且平均年齡超過65歲,這一省級非遺幾乎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囧境。
對此,課題組成員提出疑問,據相關數據顯示,石鼓油紙傘年產量超500萬把,年產值高達三億,為何沒有人主動學習油紙傘制作工藝呢?至于原材料成本上漲問題,是否還有其它品種的竹子可以代替楠竹呢?
周漢宇先生對課題組提出的問題做出了解答
石鼓傘涉及產業眾多,制作油紙傘是耗時最多,技術要求最高,利潤相對較低的。油紙傘的制作工藝很復雜,從原材料的挑選到圖案的設計,都需要功底,純手工制作油紙傘更是蘊含了82道工序,要想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好,需要深厚的功力,對此,周先生提出“靈魂三要”,“要耐力,要毅力,要時間”。
至于原材料問題,周先生指出,使用昌山楠竹,是石鼓油紙傘最大的特色之一,也很有地域特點,從楠竹的特性上來說,它的韌度也是最適合做油紙傘的。
圖表2傳承人周漢宇先生與課題組成員交談
二.破局方程式:三根新傘骨撐開經濟穹頂 第一根新傘骨材料革命
由于昌山楠竹資源萎縮,成本上升百分之三十七,周漢宇先生為首的石鼓油紙傘制作團隊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如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合作研發竹纖維增強技術,抗風性增加百分之兩百;開發可降解竹塑傘骨,獲得歐盟環保認證,出口單價翻了4倍;建立生態銀行,村民種竹抵息,企業保底收購等。
既解決了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問題,也響應時代綠色發展的號召,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動力。
第二根新傘骨流量重構,顛覆傳統的新經濟打法
周漢宇先生的兒子周樂在大學畢業后回到父親的工坊,大力發展電商經濟,從抖音的非遺矩陣到B站工匠紀錄片,再來到小紅書種草,周樂先生用“年輕人的玩法”盤活了這一非遺工藝。
第三根傘骨業態裂變,產業模式升級
周漢宇先生將“制作工坊”升級為“研學工坊”
“面對好看的油紙傘,來參觀的同學們都會忍不住帶一把回家。”
油紙傘原料基地對外開放,竹海攝影打卡+制傘體驗,讓孩子們的研學之路更有體驗感。
當研學從“看傘”變成“造傘”,教育的刻刀終將雕琢出文化的未來形態。
學生變創客,非遺成IP,新路徑打開了新銷路,為工坊增加收入來源的同時又幫助非遺油紙傘增加了知名度。
圖表3傳承人工坊內的油紙傘。傘亮鄉途團隊攝
三.經濟鏈全景圖:一把傘“罩”住的桐油味小鎮 課題組成員訪問了石鼓鎮安樂村,將軍村,李固塘等地的村民,發現一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可以去周漢宇先生的工坊免費學習油紙傘制作技術,然后將材料帶回家組裝好,這一舉措讓石鼓油紙傘不再是產業鏈各游工坊的“造金石”,而是真正的“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文化帶動經濟發展。
鄉村文化,地域文化,從來都不是哪一個人的文化,正如周漢宇先生所說,“每個人都是傳承人,只是國家把這個稱號給了我,就像每個班級都會有一個班長作為班級代表,我就是那個代表。”
樸素的話語中透露的是滿滿的真誠。
文化是大家的,所以周漢宇先生拒絕擴大生產線,將工坊的訂單分給鎮上其它的造傘廠,免費教村民制作油紙傘,增加村民收入來源,帶動數千人就業。
圖表4村民在工坊內制作油紙傘。傘亮鄉途團隊攝
文化是需要傳承的,所以周漢宇先生不斷推出新產品,奔赴全國各地去做推廣,開設研學基地,讓非遺文化走近校園,走近大眾生活。
當暮色漫過石鼓鎮的青石板路,最后一道桐油在傘面上凝成琥珀色的光。這座被油紙傘籠罩的小鎮,連風都浸透了六百年的堅韌與溫柔——每一縷桐油香,都是時光熬制的偈語;每一把懸在門檐的傘,都是未寫完的生存史詩。
六百年不過一把傘的開合,而真正的庇護,從來不是拒絕風雨,而是教人記得陽光的形狀。
圖表5石鼓鎮的日落
作者:段子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