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鄭州大學“樂韻撫心懷,仁暉沐晚晴”實踐隊為響應全國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聚焦老年群體心理健康痛點,深入河南省商城縣、羅山縣、光山縣等地的多家養老機構及政府部門,開展以“探索中式音樂康養服務體系、賦能老齡化社會治理”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7月16日,實踐隊首站抵達商城縣,分赴當地養老院及醫保局開展活動。在商城縣幸福康養中心,隊員們搬來小馬扎圍坐在樹蔭下,逐一向老人發放問卷。86歲的王大爺視力模糊,隊員許芷妍便逐題念出選項,當問到“最想聽的戲曲”時,老人突然提高聲音:“《打金枝》!年輕時跟老伴兒在戲臺底下聽過三回!”除問卷外,隊員們還與幾位老人進行了深度訪談,詳細記錄他們對音樂的記憶與需求。
調研數據顯示,受訪老人中近三成存在焦慮、孤獨等負面情緒,超四成社交范圍狹窄,絕大多數對豫劇、民族器樂等中式音樂有親近感。“很多老人提到,《朝陽溝》選段能喚起田間勞作記憶。”實踐隊隊長雷遲說。
基于調研結果,隊員們開展“五音養五臟”主題活動。播放《陽春白雪》商音時,隊員李知潼介紹:“這是對應肺臟的音調,可以跟著節奏深呼吸。”76歲的周大爺隨之抬手吸氣。《姑蘇行》笛音響起時,隊員們用手繪五臟對應圖引導老人互動。活動后,隊員們向老人發放標注“安神”“解郁”功效的曲目清單,附本地電臺戲曲節目時段。
圖為實踐隊在與老人交流傳統樂曲 楊勇攝
當日下午,外聯組隊員與商城縣醫保局工作人員召開座談會,圍繞“音樂康養服務與醫保政策銜接”展開探討。雙方初步達成協作意向,計劃后續共同推動音樂康養服務在社區的常態化落地。
圖為實踐隊在與商城醫保局工作人員交流 劉明昊攝
商城縣活動收尾前,實踐隊探訪“八月桂花遍地開”主題文化廣場。講解員介紹:“1929年這首歌誕生于商城縣,由本地民歌調改編,曾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廣泛傳唱。”隊員們發現,此前教老人哼唱的版本與革命時期旋律一脈相承,每個音符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隊員吳限在日記中寫下,鄉音是紅色文化的活載體。
圖為實踐隊參觀商城縣“八月桂花遍地開”主題文化廣場紀念碑 陳泓吉攝
7月20日,實踐隊到光山縣鄉村。在磚橋鎮敬老院,隊員們搭起簡易舞臺,邀請皮影戲藝人同臺演唱《小二黑結婚》,隊員們配合著打節拍,72歲的李秀蓮起身參與:“我也會兩句!”隊員們觀察到,農村老人對融入方言的曲調反映熱烈。
圖為實踐隊在前往鄉村路途中并與工作人員交流 王鶯曉攝
當日下午,實踐隊與光山縣民政局及三位村支書召開交流會,分享調研成果。光山縣民政局負責人表示,村里老人多,這種模式成本低可推廣,民政局會將曲目清單和活動方案發至各敬老院。
7月28日,實踐隊在羅山縣街道與社區開展集中服務。在羅山縣黨群服務中心內,隊員們組織“戲曲互動”“紅歌聯唱”等活動。81歲的退休教師王德明示范《穆桂英掛帥》亮相動作:“手要這樣,像端著千斤重擔。”幾位老人模仿引發笑聲。“紅歌聯唱”中,老人分兩組比拼《南泥灣》合唱。“有位老人說,這輩子沒上過舞臺,今天才算真正唱了回歌。”隊員汪心蘭回憶。
此次“三下鄉”活動讓實踐隊成員們深刻體會到老年群體的精神需求,更堅定了用專業能力服務社會的決心。未來,團隊將持續完善中式音樂康養體系,推動成果轉化,號召更多青年加入老齡服務行列,用青春力量守護“夕陽紅”。
(通訊員 王鳴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