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天龍屯堡與天臺山:在歷史長河中解鎖非遺與健康文旅新體驗
來源:貴州醫科大學“岐黃探幽·非遺拓界”三下鄉社會實踐隊
探秘天龍屯堡與天臺山:在歷史長河中解鎖非遺與健康文旅新體驗
在貴州安順的群山之間,藏著兩處時光淬煉的寶藏——天龍屯堡與天臺山。這里既有六百年歷史沉淀的文化密碼,也有融入日常的非遺智慧,更有藏著順應自然的健康之道。2025年7月10日至11日,貴州醫科大學“岐黃探幽·非遺拓界”三下鄉社會實踐隊走進這片土地,帶你解鎖一場“穿越歷史+非遺傳承+健康養生”的復合型文旅之旅。
一、天龍屯堡:觸摸明代生活的“活化石”
踏入天龍屯堡,仿佛一腳跨進了明朝的時光隧道。600多年前,朱元璋“調北征南”的政令讓大批江淮軍民在此屯戍,中原文化與本土風情碰撞融合,孕育出粗獷的建筑,藏著古人的生存智慧——縱橫交錯的巷道。這不僅是軍事防御的“迷宮”,更形成了天然的通風系統。從醫學角度看,空氣流通加速能降低細菌病毒濃度,堪稱古代“天然防疫工程”。
隊員們手持“健康漫步地圖”穿梭其間,石板路的凹凸質感如同天然的足底按摩,每一步都是與歷史的對話,也是一場輕松的養生漫步。
“慢下來,才能品出真味”。在村民的指導下,大家親手轉動石磨,看著黃豆在磨盤間化作細膩漿汁。這個延續數百年的動作,需要手臂與身體協調發力,既能活動筋骨,又能讓人在重復中沉淀心緒,體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從容。而磨出的豆漿,正是“藥食同源”的典范——當地黃豆富含植物蛋白,搭配古法工藝,一口喝下的是營養,更是古人順應自然的飲食智慧。
若說到屯堡文化的靈魂,那一定是地戲。這位“中國戲劇活化石”源于軍隊出征儀式,如今仍以村寨為單位,由農民演員演繹著南征北戰的故事。
實踐隊代表們采訪了地戲傳承人陳師傅,他說:“地戲面具是角色的臉面,更是文化的密碼——紅為忠勇、黑為剛直、白為奸邪,每一筆色彩都是族群的價值判斷。”當鑼鼓聲起,演員頭戴面具、背插小旗、手持兵器,唱打之間,仿佛重現了古代戰場的硝煙,讓人讀懂屯堡人刻在骨子里的尚武精神與家國情懷。
如今,地戲正嘗試“破圈”:現代舞臺技術讓古老弋陽腔煥發新生,面具元素化作文創產品走進生活。但傳承人坦言,真正的傳承是守護“生活方式”——當人們仍認同傳統服飾、遵循宗族禮儀,文化的根就不會斷。
在實踐當天的最后,一場偶然的相遇讓所有隊員動容:比利時科學家與南京醫科大學教授駐足地戲表演前,語言不通的他們,被鏗鏘的節奏與靈動的演繹深深吸引。這一幕恰是非遺“國際表達”的最好詮釋——當傳統融入日常,無需刻意雕琢,便能成為跨越國界的文化使者。
二、天臺山:自然與人文共釀的“養生秘境”
從天屯堡驅車片刻,便抵達天臺山。這座不算巍峨的山峰,卻因“四合一”的特質獨具魅力: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宗教信仰與軍事防御在此完美交融。
天臺山的石灰巖山體孕育了茂密植被,四季常青的森林像一臺“天然氧吧”。科學檢測顯示,這里的負氧離子含量遠超城市,漫步其間,仿佛每一次呼吸都在清洗肺部、舒緩神經——現代醫學早已證實,負氧離子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是大自然的“康養良方”。
山頂的伍龍寺堪稱建筑奇跡。實踐隊員們通過采訪、查詢資料等途徑,了解了伍龍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它既是寺廟,也是堡壘:依山而建的樓宇與山體渾然一體,既滿足宗教修行的靜謐,又具備抵御外敵的堅固。寺內的古老佛像、碑刻,默默訴說著數百年的滄桑歲月。站在寺前遠眺,山風拂面,既能感受“禪意”,也能體會“登高望遠”的身心舒展。
三、當文旅遇見健康:一場雙向奔赴的新體驗
天龍屯堡與天臺山的獨特之處,在于將“看風景”“學文化”“強體魄”三者無縫融合:
-在屯堡磨豆漿,是體驗非遺,也是“輕運動”;
-在地戲表演里,能讀懂歷史,也能感受藝術帶來的情緒釋放;
-在天臺山漫步,是欣賞風光,也是沉浸式“森林療愈”;
-就連我們親手制作的艾草薄荷香囊,既是驅蚊神器,也是非遺文化的“便攜載體”。
如今,這種“文旅+健康科普”的模式正成為趨勢。在貴州醫科大學“岐黃探幽·非遺拓界”三下鄉社會實踐隊的努力下,這里的游客不再是被動的觀賞者,而是能親手觸摸歷史、親身體驗非遺、親身實踐養生的參與者。在這里,每一步行走都有文化溫度,每一次體驗都有健康價值。
天龍屯堡的石板路還在訴說過往,天臺山的清風仍在傳遞自然的饋贈,地戲的鑼鼓聲里藏著文化的新生。這里的旅行,不止于“打卡”,更在于“收獲”——收獲歷史的厚重,收獲非遺的鮮活,收獲健康的智慧。
若你也想在時光里漫步,在傳統中尋趣,在自然中療愈,不妨踏上這片土地,親自解鎖屬于你的“屯堡+天臺”新體驗。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