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桂林到喀什:一堂跨越五千里的紅色文化課—— 宣講團走進新疆巴楚鄉村課堂
新疆喀什巴楚縣拜什吐普村。悶熱的午后,“薪火相傳”紅色宣講團成員趙奕凡,目光專注地看向眼前的少年——穆斯塔法·庫爾班。眼神清澈的穆斯塔法挺直腰背,緊握著一截短短的鉛筆,仿佛準備隨時記錄下什么。
這并非一場宏大的報告會,而是一次精心的“一對一”。趙奕凡沒有長篇大論,而是從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開始講起。“看這里,”他指著照片上青磚黛瓦的建筑,“桂林八路軍辦事處,抗戰時南方的‘文化堡壘’。”照片瞬間將穆斯塔法的思緒帶離了南疆的黃沙,穿越到了遙遠的山水桂林。
“它不只是個交通站,”趙奕凡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手指劃過圖像,“看這片磚瓦間,涌動的是文化救亡的熱血。”他緩緩翻過,露出泛黃的《救亡日報》影像,“胡愈之、夏衍……多少文化界的巨匠曾在這里揮筆如刀。那些鉛字,是在日寇轟炸的間隙誕生的。印刷機的轟鳴,就是他們在思想戰線上吹響的沖鋒號!”趙奕凡的描述讓沉寂的桂林抗戰文化在少年眼前變得鮮活、轟鳴起來。圖片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間,燃燒著一種震撼穆斯塔法的精神力量。
趙奕凡沒有讓故事止步于南方。一段新的影像投射出來——那是在陽光照耀下、格外莊嚴的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以及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紀念館、林基路烈士紀念館的肅穆身影。畫面從桂林瞬間切換到了新疆的熱土上。“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趙奕凡念出每一個名字時都帶著沉甸甸的分量,“他們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守護著抗日戰線,支援著全國,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桂林、新疆,相隔萬里,卻流淌著同一種信念的熱血。”穆斯塔法的眼神不再是初時的疑惑不解,而是聚精會神,仿佛那些歷史課本上遙遠而模糊的名字,此刻正穿透時光,在他的家鄉與他對話。看到新疆相關的遺跡時,少年眼中閃動著一份親切與深思。
“他們在那么困難的地方堅持斗爭,靠的……到底是什么力量?”一直沉默的穆斯塔法突然抬起頭,忍不住問出了縈繞心頭的疑惑,聲音里充滿了渴求解惑的真摯。趙奕凡沒有立刻回答空洞的口號。他微微一笑,鄭重地拿出一張小小的卡片,輕輕放在穆斯塔法粗糙的手心里。卡片上清晰地印著兩行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就是它。”成員的聲音雖輕,卻字字清晰,仿佛把這份跨越時空的信念密碼,直接傳遞到了少年的心尖,“這是他們舍生忘死的答案,也是我們每一個后人應當接續的火種。”
短短三十分鐘過去了。宣講結束,拜什吐普村的這間普通小屋,此刻卻承載了一份不普通的精神連接。穆斯塔法沒有立刻說話,他小心翼翼地合上筆記本,那兩行字的力量似乎還在指尖留存。當少年再次抬頭望向趙奕凡時,那雙曾經清澈卻略顯懵懂的眼睛里,此刻清晰地閃爍著一種光芒——那是歷史與信念驟然照亮的靈光,是一個少年肩上悄然萌生的、屬于新時代的擔當。
這場深入南疆最基層的特殊“宣講”,沒有宏大的會場,卻精準地將跨越萬里的紅色根脈緊緊相連。它以細節叩擊心靈,用問答點亮思考,在少年穆斯塔法的心中悄然播下了一顆火種。“薪火相傳”紅色宣講團的故事并未結束,年輕的足跡將繼續踏遍天山南北,用他們的聲音和故事,讓這束穿越時空的光,照亮更多新時代青年的心靈疆域。
通訊員|趙奕凡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