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政策號召,以語言之力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7月21日至8月3日,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童語茶香・橘鄉播韻”——“1 + 2 + 3 + N”推普助農鄉村振興實踐團走進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煥古鎮及城關鎮雙坪村等地,開展了為期十余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推廣普通話、助力產業發展、傳承本土文化等多維度行動,以青春之筆書寫助力鄉村振興的精彩答卷。
一核驅動:聚焦普通話推廣核心任務
實踐團始終將普通話推廣置于核心地位。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實踐團于社區之家成功建立社區普通話實踐教學基地與夜校鄉村推普實踐基地,為普通話推廣工作搭建起穩固平臺。
(教老人學習普通話)
(教小朋友讀經典紅色故事)
在臘竹村,隊員們耐心教老人學說普通話,精心開展“語言心愿”活動,傾聽老人們用普通話表達的心愿。同時,充分利用村委會廣播,定時播報新聞、村規、村史等內容,讓普通話的聲音回蕩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在大連村,實踐團專門開設兒童普通話課程和經典紅色故事朗讀課,激發孩子們對普通話的學習興趣,在他們心中播下語言的種子。此外,實踐團還在紫陽培訓機構持續開展普通話培訓,不斷擴大普通話的覆蓋范圍,使其深入鄉村的各個角落。
兩線并行:筑牢根基與促進融合應用
根基建設線:系統教學筑牢語言基礎
實踐團實施“語言共育・家庭共學365計劃”,依托實踐基地,針對不同年齡段和群體,在不同場景開展系統化教學。無論是教老人學習普通話,還是為兒童開設專門課程,都充分體現了分層、分群教學的特點。通過構建沉浸式的基礎訓練體系,幫助學員夯實發音、氣息等“四技法”基礎,為普通話的推廣和應用筑牢根基。
融合拓展線:語言賦能產業文化發展
(電商直播)
實踐團積極開展“推普 +”行動,將普通話推廣與本土產業、文化緊密結合。在產業方面,實踐團為大連村村干部傳授直播電商知識,助力他們掌握新的銷售技能;與東河村非遺制茶傳承人攜手,通過直播推廣富硒茶,拓寬茶葉銷售渠道。在文化方面,結合紅色故事教學等內容,讓普通話成為文化傳播的有力工具,實現語言賦能鄉村發展。
三鏈融合:構建語言與發展良性閉環
語言共育鏈:提升村民語言自信
依托夜校課堂、家庭共學與社區互動,實踐團構建了沉浸式全齡段訓練場景。從老人到兒童,村民們在多樣的學習活動中不斷強化對“四技法”的運用,普通話應用能力顯著提高,交流更加順暢,語言自信也得到極大提升。
文化講述鏈:深化村民文化認同 #FormatImgID_6#
(參觀“7.18”搶險救災展覽館)
結合當地紅色遺址、村史館等文化資源,實踐團引導村民用普通話講述本土文化。在大連村,隊員們教兒童朗讀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在煥古鎮,實踐團走訪鄉賢館、文化煥古展覽館等場館,鼓勵村民用普通話分享家鄉的歷史和文化,讓村民在講述中深化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
產業傳播鏈:增強鄉村市場競爭力
(上山采茶)
以富硒茶直播、茶旅講解等為載體,實踐團幫助村民將語言能力轉化為市場競爭力。東河村的富硒茶通過直播推廣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大連村的直播電商教學讓村民掌握了新的營銷手段,推動了鄉村產業與公共服務的協同發展,使語言成為產業發展的強大助力。
N維賦能:多維支撐鄉村全面發展
在文化傳播方面,實踐團開展了一系列教學分享活動,線上線下參與人次眾多,相關短視頻播放量破萬,并形成多篇媒體報道,有效擴大了活動影響力。在長效機制建設上,實踐團在煥古鎮與雙坪村建立實踐基地和講師團,簽訂長期服務協議,計劃開展多次培訓和數字普及活動。此外,實踐團還計劃共建“推普實踐課堂”、對接相關平臺、撰寫研究報告并打造樣板村,推動模式推廣,為鄉村振興提供多維度、可持續的支撐。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童語茶香・橘鄉播韻”實踐團的活動,將普通話推廣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充分展現了青年學子服務鄉村的責任與擔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