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墻繪“繪”出新風景,生態循環“鏈”動新經濟——槐北村“三下鄉”團隊赴鄉村調研綜合發展路徑黃品璋/文 舒子亦 劉紫徵 苗澄昱/圖
2025年7月2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赴陜西省槐北村鄉村振興調研團深入鄉村,旨在探索當地文化振興、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及灌溉效率提升等多方面的發展現狀與潛力。此次調研不僅關注鄉村旅游轉型策略,更著眼于如何通過創新宣傳方式如墻繪和文創產品來推廣地方特色文化。團隊希望通過這次實地考察,挖掘并推廣該地區的獨特文化價值,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圖1 社會實踐團與槐北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智交流合影在與槐北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智交流中,團隊了解到自去年以來,該村旅游接待模式從散客轉向團體,主要針對學校、公司等進行研學、團建和勞動實踐等活動。此舉有效解決了過去散客帶來的工人工資上漲、不集中以及安全問題。例如,在3月、4月、9月和10月期間,尤其是上學期間,會有大量研學團體和團建活動到來,極大地提升了游客流量和經濟效益。此外,村里還積極引入外部運營資源,加強了住宿設施建設和安全體驗館規劃,如計劃將游客服務中心二樓和三樓改造成以消防、公安應急為主題的體驗空間,提供安全教育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槐北村高度重視環保工作,特別是養豬場的運營管理和污水處理項目。據透露,該村集體經營的生豬養殖產業年出欄量能達到約4萬頭,其中有一個投資1300多萬元的育肥場,公司和農戶加起來每年能出欄1萬頭以上。豬糞經過發酵成為有機肥后,每噸售價可達1300元,實現了廢物資源化利用的同時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同時,他們還計劃開展污水處理項目,直接將養豬場的廢水加工后用于農田灌溉,預計每年可節省約15000元的灌溉成本(以200畝地為例),大大降低了對水資源的依賴。
關于文化傳承與發展,雙方深入討論了如何將“豬小北”這一吉祥物形象融入到玩偶、鑰匙鏈等文創產品設計中,以此弘揚孝善文化和女登文化。果園種植方面,目前種植有櫻桃、葡萄、蘋果、草莓、西紅柿以及金銀花和艾草等作物,雖然仍以人工采摘為主,但隨著污水處理項目的實施,預計將大幅減少灌溉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圖2 王智書記與社會實踐團交流設計的IP形象此次調研揭示了一個全面發展的鄉村藍圖,既重視經濟收益又不忘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通過對生豬產業的有效管理,僅有機肥一項就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加上即將完成的污水處理項目,將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未來,隨著更多類似項目的落地實施,預計將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同時,借助豐富的文化活動和創意設計,不僅能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還能讓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共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