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師范大學學子赴利辛烈士陵園 青春實踐傳承紅色基因
2025 年7 月 25 日,淮北師范大學 “三下鄉” 實踐員陳夢雨走進利辛烈士陵園,以實地調研形式開展紅色精神傳承活動。此次實踐響應國家紅色文化傳承號召,通過史料挖掘、實地走訪,讓沉睡的英烈故事煥發時代活力,為青年學子厚植愛國情懷搭建生動課堂。
史料深耕:筑牢調研根基
為避免 “走馬觀花” 式參觀,陳夢雨提前兩周啟動準備工作。她系統查閱《利辛縣志》《亳州革命老區斗爭史》等文獻,從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官網調取陵園檔案,還聯系利辛縣黨史辦獲取《利辛英烈傳》等內部資料,構建起詳實的 “史料數據庫”。
整理中,一組數據令她震撼:陵園安葬的 136 位烈士中,89 位為利辛本地籍,平均犧牲年齡僅 24 歲。“與我們同齡的生命,在戰火中綻放出最壯烈的光芒。” 帶著這份觸動,她設計 “三線并行” 調研方案:按 “烈士籍貫” 追蹤本地英雄成長軌跡,依 “犧牲時間” 梳理不同時期斗爭故事,借 “遺物見證” 挖掘物品背后的精神密碼,并為每座墓碑制作 “身份卡”,預留 “現場發現” 記錄欄。
2025.7.25 利辛烈士陵園紀念碑
陵園探秘:觸摸歷史溫度
7 月 22 日清晨,松柏掩映的陵園靜謐肅穆,在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紀念碑前誦讀《烈士名錄》。當念到 “王克勤,1920 年生,1947 年犧牲” 時,陵園管理員李建國走上前:“這位‘明星烈士’的故事,藏著真正的戰士品格。”
在紀念館,一支 1946 年的鋼筆吸引了陳夢雨的目光。“王克勤出身貧寒,參軍后靠這支筆從文盲成長為戰斗骨干。” 李建國的講述讓她駐足良久,攝像機鏡頭從鋼筆緩緩移向《王克勤日記》復制品,筆記本上隨即記下:“鋼筆 — 自學精神;日記 — 革命信念”。
淮海戰役展區的泛黃照片里,擔架隊隊長李德才的身影格外醒目。“他腿受重傷,仍爬兩里地送傷員。” 李建國的講述,讓陳夢雨迅速調整鏡頭捕捉細節。當天,她按時段高效行動:上午隨李建國遍歷 “烈士紀念墻”“英烈事跡廊”,下午拍攝帶七個補丁的軍用水壺等遺物,傍晚則按 “家庭背景”“精神特質” 分類整理筆記。
祝文清、江效雨等烈士的墓碑前,她駐足良久。23 歲犧牲于剿匪戰斗的祝文清,以糧鋪為掩護開展地下工作的江效雨,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獻身的李清明…… 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
2025.7.25 利辛烈士陵園英雄墓碑
薪火傳遞:讓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
調研成果最終凝結為三本筆記:136 位烈士基本信息完整收錄,7 位烈士的生平補充了親屬口述細節。陳夢雨在《利辛英烈傳》空白處補全張建軍講述的爺爺張俊烈士家書細節,給每幀遺物照片標注 “物品年代”“精神內涵”,軍用水壺的備注寫著 “節儉奉公的生動體現”。
“24 歲的他們與 24 歲的我們,青春重量從未不同。” 陳夢雨計劃通過班級分享會,用這些帶著溫度的資料,講述王克勤戰斗間隙堅持學習的故事。李建國對此贊不絕口:“年輕人沉下心做傳承,難能可貴。”
夕陽西下,陳夢雨再次站在紀念碑前。她堅信,這些英烈從未遠去。正如她在筆記中所寫:三下鄉的意義,在于用青春腳步丈量精神高地,讓紅色基因在樸素傳承中,真正融入血脈、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