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區山陽鎮金山嘴漁村,這座擁有600余年歷史的漁港,曾以漁業為支柱產業。然而,隨著海洋生態保護政策的收緊,漁村面臨“無魚可捕”的困境。2018年起,漁村啟動漁船回收補貼計劃,按馬力分級發放3萬-5萬元補貼,同步回收漁具,為轉型奠定基礎。調研團隊發現,漁村通過“黨員聯系戶包干制度”逐戶動員,最終實現100%漁民參與轉型。初期,漁民對政策抵觸情緒強烈,團隊多次組織漁民代表赴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學習文旅融合經驗,并結合漁村實際制定轉型方案。

調研期間,團隊走訪了漁村街巷、文創園及海鮮一條街。數據顯示,漁船回收后,48%的漁船改造為餐飲浮臺或觀光平臺,32%用于文創園景觀布置。漁民通過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轉型為導游、廚師或非遺技藝傳承人。59歲的戚永奎曾是“捕魚能手”,如今在文創園為游客講述漁港故事,年增收3萬元。他感慨:“過去靠海吃海,現在靠海吃‘文旅’,收入更穩定,生活更有盼頭。”
文旅融合是漁村轉型的核心。漁村打造“海智匯文創園”,引入社會資本建設非遺工坊、漁民畫體驗館和海鮮美食街。82歲非遺傳承人姜品云在此指導青年復原“舢板船”制作工藝,年產出模型船50艘,銷售額超30萬元。夜游項目結合燈光秀與漁民號子表演,單日最高營收達5萬元,成為漁村旅游新名片。團隊成員分析,漁村通過“三位一體”模式——以海鮮美食吸引客流、用漁民文化提升體驗、借文創產品延伸價值鏈條,既遵守了生態保護規定,又為漁民開辟了可持續生計。

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同步推進。漁村劃定10公頃生態紅線,安裝海域監控系統,水質從Ⅲ類提升至Ⅱ類,中華鱘洄游頻次增加30%。同時,推廣“漁光互補”生態養殖模式,在光伏板下養殖貝類,減少飼料污染。2024年,生態養殖區產量達120噸,較傳統養殖提升25%。垃圾分類積分制覆蓋全村,資源化利用率達85%。
然而,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文創園二期工程因1200萬元資金缺口延期,智慧停車場因高頻使用出現損壞。18-35歲青年中,65%在外地工作,導致電商直播等崗位缺員。團隊建議,漁村可爭取市級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擴建污水處理系統,并與攜程合作推出“平價海鮮套餐”,控制海鮮價格漲幅在10%以內。此外,漁村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設立實習基地,2024年培養漁民導游、電商主播等新型職業農民80人次。團隊成員強調:“青年是漁村的未來,需創造條件吸引他們返鄉創業。”
團隊指出,漁村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需平衡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業升級和文化傳承,才能實現可持續性。2024年,漁村旅游綜合收入占比達全村經濟總量的67%,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漁民人均年收入從2018年的2.8萬元增至5.6萬元,青年返鄉率提升至35%。
在政策引導與多方協作下,金山嘴漁村從“靠海吃海”到“文旅興村”,實現

了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的雙贏。未來,漁村將繼續深化文旅融合,吸引青年返鄉創業,為沿海地區鄉村振興貢獻更多“金山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