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合肥塘西河公園華燈初上,艾草清香縈繞間,一場別開生面的”中醫夜市”拉開帷幕。安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黨委聯合地方企業,將主題黨日融入市井煙火,以創新實踐響應《”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中”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的號召,為鄉村振興和基層健康服務注入新動能。
政策落地:傳統文化賦能基層健康 活動現場,”經脈探秘”區,十二經脈化身為撲克記憶游戲。挑戰者凝神強記穴位序列,翻牌時的專注神情印證著”寓教于樂”的實效。社區退休教師王大爺成功復原穴位序列后感慨:”這種教學比健康講座更入腦。”五禽戲動態教學區,青年們跟隨影像復刻虎撲鹿躍的招式,既能鍛煉身體,又學到中醫理論的復合效益,契合健康中國行動”預防為主”的核心理念,在參與者稚嫩卻認真的動作間,千年養生術完成青春接力。

圖為吳生兵為居民進行義診。 趙天宇 攝
鄉村振興:中醫藥扎根社區沃土 7月2日,該模式延伸至磨店社區。在“校地聯建頌黨恩”活動中,大學生黨員指導居民制作中藥香囊,“艾葉溫經散寒,薄荷醒腦開竅...”藥材配伍知識通過手作傳遞。現場搭建的中醫義診臺前,安徽省中醫藥科學院針灸經絡研究所副所長,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安徽中醫藥大學國醫堂熱敏灸診療中心主任吳生兵為居民進行免費義診,切實解決民眾的健康問題。兩天活動累計服務1600余人次,發放中藥香囊500余個。這些數據為后續在鄉鎮建立中醫藥文化體驗站提供精準依據,踐行著“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要求。
圖為雷黎對團隊成員進行指導。 劉妍嫣 攝
基層賦能:構建長效服務機制 “階梯式集章不只是游戲機制,更是文化認同的培育路徑。”針灸推拿學院黨委書記雷黎指出。活動創新設計的“體驗-服務-傳播”閉環,使參與者停留時長超常規市集2.3倍。在“艾香錘韻閣”,務工青年小李將自制艾草錘送給母親:“捶背時能講艾草功效,盡孝又養生。”這種具象化傳播,推動中醫藥文化從認知向行為轉化。包河區衛健委負責人表示,將把該模式納入“中醫藥服務基層工程”,培育“社區健康大使”,讓中醫“治未病”理念扎根基層。
項目聯動:本草經濟激活內生動力在“染韻本草坊”體驗區,空氣里彌漫著艾草特有的清冽香氣和薄荷的清涼氣息。來自安徽中醫藥大學“針艾苑”實踐基地的新鮮藥材,此刻正從藥屜走向布帛,開啟一場從藥用價值到藝術表達的奇妙轉化。艾草拓染,靠的是植物本身的汁液和色素,保留的是最原始的自然形態;而扎染,則通過物理防染的方式,讓布料與染液碰撞出不可預知的紋樣。當原本普通的棉布經由草藥與巧手,蛻變成承載著草木靈韻的藝術品,本草之美便以最直觀、最可感的方式,浸潤了每一位參與者的心田。且這種”傳統文化引流+實踐項目落地”模式,正是落實“推動中醫藥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探索。

圖為團隊成員指導居民扎染。 趙天宇 攝
文化薪火暖萬家,黨建賦能踐初心。塘西河畔的槌聲敲響中醫藥惠民的清音,磨店社區的義診臺傳遞健康中國的溫度。從撲克牌上學經絡的中老年人,到縫制艾草錘的青年務工者;從吳生兵專家搭脈的指尖,到雷黎書記諄諄教誨——這場黨旗引領下的創新實踐,將《“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宏圖細化為可觸可感的民生答卷。當“一根銀針 一顆匠心”愛心志愿服務團成員帶著扎染的艾草香囊走進街巷,當包河區的中醫體驗站串聯起服務網絡,千年岐黃之術便真正扎進基層沃土。這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黨建賦能基層治理的生動詮釋:以草木清香潤澤民心,用青春創意激活傳統,讓健康中國的星火在萬家燈火間生生不息。
(通訊員 劉妍嫣、汪超、趙天宇)按姓氏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