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8月11日,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鋅”火相傳小小化學家“硅”心同行實踐團響應“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的號召,奔赴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韓崗鎮西大屯村開展為期10天的化學支教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致力化學科普,助力兒童未來”為主題,在西大屯村村委大院為中小學生開設化學科普、實驗體驗、禮儀規范、歷史學習、文化傳承、安全宣講等課程。通過多元形式讓傳統化學知識與生活常識在青春實踐中煥發新活力。
圖為“硅”心同行實踐團實地家訪了解情況 王雪晴攝。
走村入戶探學情,因材施教潤童心 活動前夕,實踐團成員們走進村民家中,實地調查了部分孩子的家庭情況與學習需求,并針對不同學習需求設計課程。令實踐團成員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戶有大大小小五個孩子的十口之家。小一點的孩子們在床上玩耍,大一點的孩子在床上照顧弟弟妹妹,而在床邊讀書的是年齡最大的孩子。與家長交流發現,家長希望大孩子在補習功課之余多拓展知識,而小孩子則跟著課堂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專注力與創造思維。家訪過后,實踐團成員們結合調查情況認真備課,利用社團資源設計了45節課程,課程涵蓋“科普、實驗、常識”三大模塊,旨在通過互動教學、實踐體驗等方式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培養化學思維。
化學科普展奇觀,童心萌動探奧秘
“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把教育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強數學、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在西大屯村村委大院,實踐團的化學主題科普與實驗課正如火如荼的進行。
“人體中的化學、元素化學、生活現象中的化學┈┈”一堂堂化學科普,一條條化學知識,一幕幕生活瞬間。繁瑣的化學原理與生動親切的日常生活交織,孩子們心中的化學世界之門悄然開啟。“蘋果為何一爛爛一筐?”“碳元素身在何方?”“亞硝酸鹽是何方神圣?”孩子們緊跟實踐團成員的腳步,心中的疑問在講解中不斷涌現而又消散。
深耕化學趣味實驗,培育孩子們對化學的濃厚興趣。實踐團創新設計“火焰掌”“維C密信”“蝶豆花茶變色”等一系列實驗,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現象傳授化學專業知識。每一堂精彩紛呈的實驗課背后,都離不開實踐團成員模擬上課環境調整講課思路、實驗步驟、所需材料的身影。實驗課上,炫酷的實驗現象在孩子們指尖跳躍,孩子們純真的笑容、瞪大的雙眼、不息的驚嘆令實踐團成員們為之動容與欣慰。
圖為孩子們展示“維C密信”實驗成果 王雪晴攝。
教育不是單一賽道的沖刺,更應有多元賽道的探索。實踐團的化學 支教活動也是如此。不僅有化學主題的科普與實驗,也有多元的育人課程安排。
安全為先護成長,文化潤心啟遠航 化學科普實驗之余,實踐團對孩子們的安全意識、文明規范、文化底蘊的注重與培養同樣在路上。方方面面的安全課穿插科普課進行,安全告知書到位每一位家長,一切只為最大程度守護孩子健康成長。文明禮儀課上,實踐團成員以“校園禮儀”為著重點展開,并通過宣誓方式讓孩子們將禮儀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培養孩子們的鄉土情懷,加深孩子們對家鄉的文化認同感,濟寧文化宣講課應運而生。在這片浸潤著儒家文脈的沃土上,儒家思想的種子在此生根千年,實踐團成員結合數字AI技術還原濟寧千年繁華,帶領孩子們探尋儒家文脈,推動這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圖為課余實踐實踐團成員與孩子交流 劉譽澤攝
課余同樂系真情,傾心陪伴助成長 “哥哥姐姐,你們能不能過兩天再走?”小男孩抱著實踐團成員說。回首望去,10天的支教生活,實踐團成員跟孩子們早已玩成一片。從輔導孩子們完成作業,到課下孩子們主動找老師分享生活,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孩子們羞于開口的“難言之隱”,及時給予孩子們關愛與陪伴。在實踐團成員的陪伴與鼓勵下,孩子們愈發昂首挺胸,一往無前。
8月11日,在夕陽照耀下,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揮別。10天里,實踐團用累計開展的50余節課程針對暑期“托管難”問題書寫出獨屬于青島農大學子的青春答案。“三下鄉”的種子在這個暑期播撒,終將在未來的某天結出累累碩果。(通訊員夏昇燁)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的大合影 高嘉璐攝。